作者陈忻是《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的其中一位推荐人,顺着里头提及的书面,购买了这本书,当时因为感觉写荐文的方式并没有很打动我,所以对这本书没有抱有特别大的期待值,鉴于好奇与作者身份的原因,购买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以后就深深的迷上了陈忻老师的文字,到后来一直跟着上她的饭团课程到现在,帮我减轻了在育儿方面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焦虑。
“看见真实的孩子:当我们把科学和直觉、大脑和感受结合起来,互相印证,所得到的,就是经过了双重认证和经验的结合体,这样的书,可信度就相对很高,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刘未鹏
这位推荐者的表述,基本就代表了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全书的架构我也非常喜欢,了解了“什么”是“什么”,是如何影响一些具体状况的,再探讨其中的主要因素,接着是将如何能做到支持这些因素的建议具体可操作化,这样的叙述方式太好了。作者从规律到实际生活,从理论到具体实操建议,通观直白,个人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通篇阅读下来,一些自己已经认同的理念,感觉被更具体表述了。一些自己在当妈的过程中,没有特别留意的盲点,也时时触动着自己,当然也包括那些早已获知,但是当下并没有做到的部分。还是要多学习多实操,也要更好的调整心态。拓展思维模式,更要踏实理性的面对具体生活。
全书提炼了13个养育过程中常让父母有所纠结,陷入迷思的问题。
贯彻全书,还是能提炼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大脑”这些常见的关键词,在其他书籍中也感受到相通的节点,接下来可以尝试做一个内容上的联结
13个问题中,也有好几个踩到我的点。也有好些我感觉是新的观点,拓展了我的认知。
例如,安全感建立的基础是拥抱,同时“前依恋期”这个概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同时也减轻了一些之前的疑虑。
有关规则的建立,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和明白规则的可执行是一个需要时间去养成的过程,这两点再次印入脑海,回到生活中,面对起孩子的一些状况,也就释然了,你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努力面对,而不是时时刻刻的针锋相对。另外,“软暴力”这一点,也提醒到我,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要再犯为了规则而规则的错误,你面对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要按流程操作的对象。坚持的是底线,灵活的是方式。
自控力这一部分,“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这个描述,让我回想起《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里面提及的理性思维,感性固然可以带来更多激情,理性却也可以让人认清环境与自身,自控从来都不是压抑,而是给个人带来与现实相协调的最大自由。再接着的竞争的这一部分,也让我留意到有再一次阐述到“对自身合理清晰的认识”的重要性,面对现实,正确评价自己。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印象中《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里也提及到相关的内容,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地图,关于他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关于自我的知识,这样对比而看,这两部份内容就相关联。后面快乐教育的部分也提及了自我概念的内容,通过“我能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擅长干什么”的认识过程,宝宝逐步建立自我概念。
文中挫折教育一部分,也触动了我最初对这个词有着误读的经历,看似波澜不惊的让孩子自己多面对多体验的所谓成长,实则有时也是自己逃避问题的表现。站好位,承担自己应该的责任,直面自己的无知或无力,带着问题与思考,去累积去行动,在孩子碰到困难时,能在情感、认知、思维方式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打毫无准备的仗。越挫越勇只能针对认知发展成熟的成人而言,而对于孩子,很可能造成“习得性无助”。我们让孩子增强抗挫折的能力,是要让孩子学习到乐观,而不是无助。同样,依然让我联想到《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里提及的依恋与大脑机制。其实很多文献都有提及这两个关键词,可以进行主题式阅读。
以及两书都有提及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很值得自己在日常中多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