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佛祖「戒、定、慧」VS 孔子「礼、定、智」》中,我们把孔子的儒学与释迦牟尼佛的佛教进行了对比。
我们发现二者的物理背景、生理背景、心理背景完全一致,都建在重叠结构世界、重叠结构人体、两套心智系统基础上。
从大的结构上来看,二者非常相似,佛教的修行过程是「戒、定、慧」,而孔子的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是「礼、定、智」。
在细节上也能一一对应,「礼」对应「戒」,孔子的礼与佛教的具足戒几乎就是翻版;「定」对应「定」,前者是动态定,后者是静态定;「智」对应「慧」,「智」更像是一种递进的渐悟,而「慧」是一种顿悟。
拿佛教与孔子儒学进行比较,让我们有了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视角,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
随着对比的深入,我们发现:儒家经典《大学》所包含的内涵,竟然比佛教经典更具佛学意义。
《大学》中所包含的佛学意义,是完全意义上的大乘,是完全意义上的普度众生。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张《完整的我们》结构图:
这张图是孔子儒学、佛教的共同背景,重叠结构人体、两套心智系统。
「完整的我们」有两层人体,左边甲骨文「人」字,表示我们能感觉到的肉体。中间的甲骨文「身」字,表示我们感觉不到的身体,这两个体是重叠存在的。
《齐物论》中「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就是对这种重叠结构人体的描述。
怎么理解这种重叠存在的人体呢?先看一下下面这张图:
想象一下,有一个人(上图右边的那个「吾」)在玩一种极度沉浸的虚拟现实游戏,我们是旁观者,所以,我们能从这个电脑屏幕中观察到「吾」的游戏过程。
「吾」身上穿了一件把TA从头到脚全部覆盖的「体感衣」,有了这件「体感衣」,「吾」就感觉不到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真实世界,「吾」所有的感觉都被虚拟现实中的信息所覆盖。
「吾」所感觉的“自己”是游戏场景中所操控的游戏角色「我」,「吾」所感觉的现实世界是游戏场景,TA把「我」当做了自己,把游戏场景当做了现实世界。
这个游戏中,「我」的肢体就是肉体(甲骨文「人」字),「吾」穿的「体感衣」就是身体(上图甲骨文「身」字)。「吾」本身也是有一个体,就是穿在那件「体感衣」的体。所以,佛教中说人有三身,就是这个道理。
「完整的我们」其实,是一个意识的集合体,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来说,一个人的「有意识」中包括了:本我意识、自我意识、超我意识,「无意识」种包括了:前意识、潜意识。
而这些,用道教的说法就是欲神、识神、元神、心(无意识),用老百姓熟悉的说法就是三魂七魄。
而用佛教的说法就比较丰富了,从唯识的角度来看,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从自性的角度来看,有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
所以,一个完整的人,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意识集合而成,用佛家的说法,一个人并不仅仅是一个众生,是有很多众生集合而成的。
熟悉佛教的网友一定知道,一个人如果真的开始学习修佛,目标就是一个,就是修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道教说的元神,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请看下图:
大家也许会有一个问题,佛教修行就只管一个元神意识,那其他的意识呢?TA们也是众生啊?
佛教「入定」到了一定的层次,会达到「寂灭」的境界。
什么是「寂灭」?
用道书的说法更直接「识神死、元神生」,也就是说,元神之外所有的意识统统不管了,只修最最里面的真如自性(元神、超我)。
佛教中,把只修自己真如自性的教派,称为小乘佛教,修成了是自了汉,罗汉。自己修真如自性,还引导所有普通人也来修真如自性的教派,称为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最为我们熟悉的一句话就是「普度众生」。代表人物是菩萨,菩萨都是很美的常人打扮,管常人的事。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对于「完整的我们」是一个意识集合体来说,只修真如自性(元神、超我),其他的意识都不管了,从结构上来说,就显得不够大乘,不够普度众生,在佛学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即使是让更多的人来修佛教,也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大乘与普度众生。
那么,人类历史上,有没有过完全意义上的大乘与普度众生的方法呢?
当然有的,这就是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第一章第一句,就包含了对内「普度众生」佛学含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中的「亲民」的「民」,不是指人类社会中的人民。一个人既然是意识的集合,那么,这个集合中也会有君民的关系,「亲民」的「民」在这里是指一个人的意识集合中,除了一个主导意识以外的其他意识们。
「亲」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亲近的意思,就像一个领导帮助员工进步,给员工做思想工作,需要接近员工。第二层是提升、完美的意思。这种提升、完美的目标就是「至善」。「至善」我们可以理解为佛教中说的「涅槃」,最终的完善。
所以,「亲民、止于至善」包含着很高的佛学意义,是一种对内的普度众生、是一种对内的大乘。
当然《大学》同样包含了对外的普度众生、对外的大乘的含义,《大学》第一章倒数第二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我们借助佛教的对比,越来越发现《大学》包含着一种完全意义上大乘与普度众生。从某种角度来看,比佛教更具有佛学意义。
说真的,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振奋得不能再写下去了,孔子儒学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孔子通过发掘重新还原的上古文化,大家能想象一下中华祖先的文明是一种何等了不起的文明吗?
太令人震惊、振奋、惊讶、自豪……
我们现在对孔子儒学的认识,不仅仅是浅薄,而且是完全背离了孔子儒学的真正内涵。孔子儒学所包含的真正内涵,依靠儒学本身是没法还原的,只有依靠人类整体文明进程的成果才能发掘、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