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后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的又一经典作品。对阿富汗女子的悲惨命运,读后令人唏嘘不已。
私生女玛丽雅姆从小就渴望得到父亲的爱,以至于让她忽略了母亲的对自己的爱。那一天,她没有等到约好接她来看电影的父亲,便决定离开了她生活了十五年的小泥屋,出去寻找自己的父亲。
等待她的却是仅有的露宿一夜和父亲在窗帘后闪现的脸,此时她才明白了母亲的苦衷,更意识到了父亲的虚伪。她的出生本就是多余和错误。
这个决定改变了玛丽雅姆的一生,母亲的自杀,父亲的懦弱,并狠心将她被迫嫁给了大她二十多岁的修鞋匠拉希德。这个男人野蛮粗暴,极其残忍,又由于她的屡次流产,更是成了丈夫每每泄愤的对象,她的人生看不到一丝希望,并一直卑微的活着。
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理解和想象,玛丽雅姆是怎样苟活和生存下来的,那简直是非人的生活!后面写到“她躲在自己心灵的一个遥远角落,独自度过了这些岁月。那儿是一片干旱贫瘠的土地,没有希望,也没有哀伤;没有梦想,也没有幻灭。那儿无所谓未来。
那儿的过去只留下这个教训:爱是使人遍体鳞伤的错误,而它的帮凶,希望,则是令人悔恨莫及的幻想。无论什么时候,若这一对剧毒的两生花开始在那片干涸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玛丽雅姆就会将它们连根拔除。她把它们拔起来,还没拿稳就赶紧将其掩埋。”
生活将一个渴望爱的人变成了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爱的人,并赋予这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女人惊人的耐力。隐忍,貌似在东方被看做一种美德,在这里我看到的却是它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莱拉的到来打破了玛丽雅姆日复一日的艰难度日。与玛丽雅姆不同的是,她成长家庭环境很好,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帅气的塔里克有过炽热的爱情,但是两个兄长死于圣战,父母又在逃离阿富汗的搬家中死于流弹。
在阿富汗这个神奇的国度,女性地位卑下,她们俩被迫分享一个六十多岁的丈夫,且不说拉希德是用怎样的手段让十四岁的莱拉嫁给他的。莱拉生了一个女儿阿兹莎后,可怜的玛丽雅姆对莱拉表现出了十足的敌意,因为莱拉的到来让她的地位更加低贱。
直到一次貌似平常的家庭暴力由莱拉的阻止,玛丽雅姆对莱拉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居然有人肯为了她而挺身而出,在她的生命里,这是第一次。
从此,她开始渴望和莱拉分享三杯茶,渴望看到阿兹莎,而阿兹莎对玛丽雅姆也有着出奇的好感,她是最需要玛丽雅姆的人。玛丽雅姆也是第一次碰到了对她毫无保留表达爱意的人。
姐妹俩的第一次出逃计划因一个男子的告密而失败,玛丽雅姆和莱拉也遭到了濒死的惩罚。隐忍了二十多年的玛丽雅姆终于有了勇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之后莱拉为拉希德生了一个儿子,未曾想几年后,她又重新见到了初恋塔里克,因为塔里克而引发的争吵演变成一场斗争,在那场斗争中,玛丽雅姆为了挽救莱拉,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
玛丽雅姆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去法院自首。书中最后是这样写的“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从这里开始,到莱拉去探访玛丽雅姆的故居,重温了玛丽雅姆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作者在前面的铺垫此时都有了呼应,看这部分的时候有种巨大的满足感,像是终于等到了命运的审判,而此时早已泪流满面。
两个女人对生活的妥协,以及后来对现实的反抗让人心痛。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阿富汗女人出门一定要带头巾裹住脸,一定要有男性陪同出门,不然会被暴打;第一次知道女人不可以买车票……
玛丽雅姆恰好经历了整场战乱却没能享受和平。 莱拉也经历了拉希德的残暴和战乱,但是她最终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并在重建家园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玛丽雅姆与这一切无缘。
一千个灿烂的阳光能否驱散阿富汗的硝烟所带来的黑暗,唯有爱才能让我们看到这灿烂千阳。
这本书让我们更了解生活在阿富汗女性的凄惨命运,不禁庆幸生活在和平国度是多么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