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玩手机看了些文章,北京房价真是高的离谱,不说那些天价学区房、达官显贵非富即贵的住的东城西城区,就说海淀区的房价均价都超过7万一平。想当初我刚上大学那年,一个人四处溜达看了看房产中介贴出来的单子,海淀区二环边地铁口房价不过刚到两万,现在都翻了多少倍了,当初就不该上大学,应该怂恿父母把所有的钱拿出来再四处借借,买一小套,然后。。。。。。那个悔呀!不止北京,全国大多城市都这样,工资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我们就是悲催的一代,房子还便宜的时候我们还没长大没能力挣钱,等现在可以自己挣钱了,却发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窝真是好难好难。
在这一点上,如果生活在古代,我们还需要为买房发愁吗?没错,古代人口相对稀少,人的寿命普遍不长,住房没那么紧张,再不济自己找个偏僻点的地方盖个茅草屋什么的也是可以的。遇上个灾荒之类的,经常十屋九空,你要找个房子住还是容易的,在古代你更多要担心的不是没地方住而是会不会饿死。但是,这是在些小地方,在京城那种繁华城市,寸土寸金,你要买个房还是很愁人的。
我们先来侃侃房产交易的发展。一开始当然是没有的了,大家住的房子都是自己盖。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了土地交易,战国时开始有房屋买卖。在一个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铜器上,就刻有一段关于地产交易的铭文。大致意思是: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包括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带花的围裙,这就是最早的土地交易。到了隋唐时期,有人专门开发商铺,在盖好之后将其租出去或卖出去,这应该算开发商了。有时候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叫做“修完京城所”。“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请示,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盖好了,有的卖给老百姓,有的租赁给老百姓,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因此,在古代有土地买卖,也有房产商开发,有需求就有买卖,有买卖就有伤害,跟现在一样,大家也都想往更繁华、资源更多的京城挤,人多了,住房紧张,开发商也就赚钱了。房价一涨再涨,买不起房怎么办,租房呗,古人也很赶“潮流”。这里面的租房人,还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大名鼎鼎的人物。
首先来说说中国我们都熟悉的大诗人白居易。作为唐朝混的比较好的诗人,也算是当时的“公务员”,你一定想不到他买不起房,有过长达18年的租房经历。白居易29岁考取进士,32岁正式入职,干的是“校书郎”,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级别呢,是正九品,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不过工资却不低,每月一万六千钱,这在当时还是算很高的了。靠这些薪水,白居易能买房吗?不能。因为他刚参加工作,薪水再高,也得攒上一段时间,长安的房价可不便宜。单位不安排住宿,自己又买不起房子,白居易跑到长安东郊的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离上班地点还挺远,除了正常开销,其他的攒起来,但是攒了十年,他还是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宅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在郊区买房不住,在城里租房上班。后来,白居易慢慢做到了“财政局局长”,月薪四五万文,此外还能领到200石禄米。他租了一所大房子,位于长安南城的昭国里,靠近市中心,不再住偏僻地段了。公元821年,白居易50岁,当过一任重庆“市长”之后,终于在长安买下第一所房子。白居易有诗云:“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他说自己租房的时间长达“二十春”。
欧阳修,25岁参加工作,当过好几任知州,相当于现在正市级。他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里,还租住过非常破旧的民房。这种窘迫的居住状态,一直持续到他42岁那年在阜阳买房置地才告结束,算了算,欧阳修是在他为官17年后才拥有了自己的首套房。
我们再来说说苏东坡,他一生也没能在开封买房子。苏东坡26岁正式成为一名公务员,月俸4500钱,后来他当上了水部员外郎,相当于副市级。但是那时候没有为自己买房子,到老了,想安置下来,可是薪水不断下滑,职田也被没收,就算他想买房,也已经买不起了。儿子要结婚,只好借一位好友的房子办喜事。50岁那年从弟弟苏辙那里借了三千贯才在江苏常州买了首套房。
苏轼的弟弟苏辙说起房子,也是很悲催。苏辙和苏轼考中进士,爸爸苏洵也做了十来年的官,在京城却没能置上房子,任由兄弟俩借住公署。后来苏辙、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加上丫环保姆,一家老小几十口,公署里住不下,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之后一直是到处租房住,苏辙在诗中自嘲:“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直到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卖掉一批藏书,花了几年时间,陆续买下“卞氏宅”、“东邻园”、“南园竹”,又改建、扩建,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安顿下全家老小。不过心愿满足了,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
古代,也有蜗居,北宋有个大学士叫陶毂,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就是说房子面积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间加一层,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孩子们睡。
那时候也有房奴,存款和借来的钱都砸到房子上了,只能节衣缩食还债。光绪年间,北京人买不起房,就自己盖,盖不起的,就借钱盖,慢慢还。“搭得天棚如许阔,不知债负几多钱?”这便是古人借钱买房的真实写照了。
从古至今,安居乐业一直是中国人的梦想,房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买房,谈何容易,都是一把辛酸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