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标准是什么?
——由刘发建老师《尊严》一课想到的
[缘起]
最近,在学习课堂观察,说实话,由于才疏学浅,我没有去读那些让我头疼的理论,因为读不太懂。我理解的课堂观察,其实是一个评课的代名词而已。即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对一节课的诸多环节进行审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以为,评课有两种,一是感性的,一是理性的。而长久以来,我们的评课大多是在感性的指导下说出理性的话,因而,就造成了课堂评价有的时候会有天壤之别。爱它的说它是在青云端,“恨”它的说它在地狱间。那,一节课究竟是好,还是坏呢?于是,课堂观察就应运而生。我以为,课堂观察是想力图通过对课堂实际情况的记录,梳理,统计,分析,以力求对课堂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
家里网速不好,电脑也没有装该装的软件,因此,无法看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闲逛之下,见刘发建老师发了一节自己的课,题为《请你来看好玩的课》。不禁兴起,觉着有点意思。但看了之后呢,说实话,觉得有点没意思。我个人的感觉,刘老师后面的随笔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前面的实录是不好玩的。这也是个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打算对这节课进行一下“观察”,而观察是需要身临其境的,我说过,“文字是最能欺骗人的”,略读刘老师呈现的实录,可见,刘老师或者做实录的老师是带着自我欣赏或者仰视的视角进行的,因而,呈现出来的实录已经带有了很多的个人的感性色彩。因而,我尝试问刘老师要视频,可惜没有,本想作罢。但是,让语文课好玩,是我去年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思来想去,我这个无原则的人不妨再做一次没原则的事情。
这还是一次带有很严重主观倾向的观察,我首先要声明这一点,因为,我读了刘老师的帖子和他与几位网友的交流,觉得他有些自恋。当然,人都是有一点自恋的,无可厚非,但是,我常恐长此以往会自闭。于是乎,不禁又拿起砖头来。
【教材:还有多少假课文?】
搜寻了一下,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一个故事,作者是李雪峰。再搜索,发现了两件好玩的事情:首先,是作者李雪峰,一开始我搜到一个李雪峰,他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的发现是,他曾经做过宣传部长。后来发现,此李雪峰非彼李雪峰,文章的作者李雪峰,1967年生于河南。“多年致力于散文创作,作品《尊严》、《生命的林子》被选入全国小学《语文》课本,《母亲的贺卡》、《浮生若茶》被选入河南省中学语文教材《语文阅读》,《把根修一修》、《人生的泥泞》被选入新加坡《中学华文》语文课本。出版有《心灵鸡汤·钻石宝地》、《心灵茶坊》、《心灵解锁》等作品集,曾获第三届老舍散文奖等奖项。现为《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老师将两个李雪峰混为一谈了,我开始也是如此,那个宣传部长的身份,成为我给这篇课文定位为假课文的依据之一。
再说文章的主人公哈默,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而在苏联和中国,他却是家喻户晓的“红色资本家”,因为他是第一个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合作的西方企业家,被列宁亲切地称为“哈默同志”;他又是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被邓小平誉为“勇敢的人”,《哈默自传》在中国更是成了颇受欢迎的畅销书。1919年他21岁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时,接管了父亲的制药厂。1921年获医学博士时,就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校的百万富翁。我手头没有《哈默自传》,上网搜寻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哈默的妻子,均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有过三任妻子;第二,是关于哈默逃难或者流亡一节,也没有找到出处,查阅其生平简介,发现他的生意几乎是一帆风顺的,想一下美国国情,我以为人为的可能性迫害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以课文为依据,课文讲的哈默娶了杰克逊的女儿,然后在二十多年后取得了成功。那么,这个成功指的是什么呢?是指哈默成为石油大王吗?如果是,哈默是58后岁才插足石油产业的。如果不是,人家21岁就成功了,那他岂不是1岁的时候流亡、取了镇长的女儿?我估计,美国的法律再宽松,也不成,再说了,那时候他还要人抱呢,怎么给老丈人捶背?再后,经网友陈青老师帮助,哈默于1925年娶了沙皇将军的女儿——奥尔加·冯·鲁特女男爵。(《勇敢的人--哈默传》吕炳洪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出版)由此,我质疑这篇文字的真实性。
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找到了一篇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一则故事:
在美国,有一段时间,石油销售量一向领先的石油大王哈默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他的竞争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人们对这一现象不理解。当一张小报的记者杰西克问及这一最敏感的话题,哈默却和颜悦色地回答:“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那些想在竞争中走在别人前面的人,都应当明白,关照别人,就是一条最好走最快捷的路。”
当时杰西克不理解哈默的话,以为他只是故弄玄虚敷衍了事。直到10年后他读了有关哈默的报道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才恍然大悟。
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沃尔逊的小镇。那些天,冬雨霏霏,镇长杰克逊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成了—片泥淖,行人只好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一片狼藉。哈默替镇长痛惜,便不顾寒雨淋身,制止行人从花圃里穿行。这时,只见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回来了,在哈默面前从从容容地把炉渣铺在泥淖里。小路畅通了,再也没有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对哈默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善良的镇长的言行给哈默的心灵一次极大的震撼。
我以为,这个故事比教材中的故事要更可信,也更有意思。说到这里,想起来最近推敲的几篇文字,从《夜晚的太阳》《鞋匠的儿子》《尊严》等等这些让我们尴尬的教材文字中,我们不禁要问:教材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禁不住推敲的文字?
有点扯远了,点一下题:教材是有尊严的,教材的尊严始于何处?首先是真实!否则,咱和刘老师在这里讨论一篇子虚乌有的文字,实在是既不好玩,又没意思。全国那么多的老师在教这样的一篇文字,不光不好玩,而且有误人子弟之嫌。
在这里,真的要建议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认真对待这个事情,好好推敲一下所选文章的真实性,教材必须维护自己的权威性。
【教学目标:无边落木萧萧下】
上课,自然要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呢?我以为还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教者编写意图、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定。首先来看看《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学习了刘老师的课堂,我想,他这节课达成了这样的几条目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此外,刘老师还意图通过关键词的把握,达到第三学段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主要做了四件事:一件是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学习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二是理解词语的意思;三是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四是“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们来看看这组教材,本单元由这样几篇课文构成:《中彩那天》《万年牢》《尊严》《将心比心》。教材对这组教材做了如下提示:“一个人能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称许和尊重。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思考下课文中讲述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课文后面有一道题:让我们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我想,这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后这一点,我觉得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忽略了。
当然,文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审时度势,因人、因时而异,但是,作为教材,作为正常执行教学课程的教师,我以为还是应该有个自由度的把握的原则。我也承认现在的一些标准未必科学,我也曾幻想自己能建立出一套小学语文的知识教学系统出来,但很难。而倘若我们自己不能做到,那么,我以为,我们首先要完成课程给我们的保底目标。
【课堂:乱花渐欲迷人眼】
关于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疑问,提出来,盼刘老师解惑:
1、教学的流程是否恰当?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的,如今我们有许多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张庆老师提出“语文倡简”,甚至还有好事者打出了“简单语文”的旗号,其实,这一切都没有跳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面向儿童的,而儿童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太复杂,把孩子给绕晕了,这就是“小语姓小”。
刘老师这节课,大致分为了这样几个流程:导入新课,回顾预习;初读课文,巧抓关键词;巧用关键词,简述故事内容;理解尊严,唤醒生命。我揣摩他的目的是想通过前几个环节的铺垫,从而达到他最后“理解尊严,唤醒生命”的目标。这里的难点,我以为主要是两个,一是抓关键词,二是理解尊严,事实上,透过实录,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是教者的着力点,这里有个疑问,就是到底是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呢?还是先抓关键词?我想,刘老师的目的是通过关键词的理解,然后再以它们为抓手,来串起文章来,以求得自己逻辑上的圆满,可以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是,对于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要求到底孰难孰易?我想,无论是课程的要求,还是从刘老师上课所花时间来看,我想他和我们都一样明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比抓所谓的关键词容易,而刘老师却将此掉了个,我以为值得商榷。
2、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这些词语真的是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吗?
刘老师列出了几个词语:“面呈菜色、骨瘦如柴、疲惫不堪、狼吞虎咽、惬意、一把好手”。这几个词语是不是文章的关键词语值得商榷:前面三个可以算,后面三个需要去推敲。比如,“惬意”这个词语的指向并不是哈默,比如,“狼吞虎咽”的作用是什么?比如,一个“一把好手”就能概括哈默的成功吗?而文章最大的关键词在哪儿呢?刘老师其实的抓的是“尊严”,其余的词应该是为它服务的,如果说这篇课文,要抓的关键词只有一个的话,就是课题明明白白的两个大字“尊严”。或许刘老师想给孩子降低难度,但我以为这样一来,指向不明,反而会给教学造成混乱。
此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有查字典、有联系上下文理解等等,刘老师找的这几个词都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吗?我觉得未必,比如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甚至还有疲惫不堪,我以为从文中都找不出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地方来,实际上课堂上,刘老师带领孩子的理解也不是用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所以,我以为,这样的说法,也需要去推敲。
3、什么是尊严?如何让孩子体会到尊严?
《辞海》告诉我,尊严有两个意思:1,庄重而有威严,令人敬畏;2,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地位或者身份。关于“尊严”,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我以为这是一个不可解的词语。刘老师通过引导,告诉孩子们“劳动就有尊严。”我很欣赏课的最后,刘老师没有把孩子带入二元论,引导孩子理解了其他受难者也有尊严,所有人都有尊严的目标,但是,我不赞成他这样的做法。首先,劳动就有尊严,这样的一个结论似乎妥帖有待商榷,其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以为刘老师有自相矛盾之处,因为,在得出那个“劳动”的关键词的时候,刘老师其实不自觉地采用了对比,实际上认同了二元论,但最后又要引导孩子得出多元,仅看实录我都能想象到那个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孩子是多么的迷茫,在老师指挥(调动)下的近乎于“呐喊”的口号其实是多么的无力!
最后,谈一点我对“尊严”这个词语的理解,我以为,作者或者编者也没有能正确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具体体现在最后对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上,大叔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教材最后狗尾续貂地“证明”了哈默的“出息”,我觉得非常愚蠢。事实上,那个大叔的意思是,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哈默已经是个富翁了,而这个“富翁”不是指的钱,而我们的作家和编者恰恰很不自觉地给了孩子一个很不好的对“富翁”和“尊严”的解读。尊严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先贤孟子说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吧。
【观点:关于好玩的课】
为了避免陷入自说自话的自恋,昨天和今天调查了一些孩子,询问了他们眼中的好玩的语文课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有趣的是,孩子们的答案基本一致,整理如下(这就是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我不想去讨论它们的科学性,但考虑到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我个人觉得值得我们关注):老师幽默风趣,教学气氛民主轻松;教学内容清楚,让人听着明白,但是之前是不知道的;不要有太多的任务,不累。
综上所述,我以为刘老师这节课的出发点很好,但是教学目标定位有偏差,教学流程有待商榷,没有完全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天气预报说,台风要来了,暴雨也要来了。今年泰州的夏日很是奇怪,没有入夏的时候,天就很热了。该热的时候,却很凉快,虽然天气很凉了,但是这段文字实在写得太累,我仅仅行文就足足用了今天一整天的时间。想起了最近看到的参加纷繁的培训的我的可敬可爱的同行们,想起了那个哗众取宠在疯狂叫嚣《教师取消寒暑假有何不可?》无知的北夕,实在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最后,真诚地感谢刘发建老师,因为,在这个夏天,由于您的一节课,让我找到了我丢失了整整一年的工作状态!
感恩刘老师!
同时感恩各位即将砸来砖头的老师们!
写于200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