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白天看朱日和阅兵,热血沸腾,阅兵的场面很大,很震撼,受阅官兵都是热血男儿,生龙活虎、帅气俊朗。晚上就想看具有男子汉气息的电影,网上推荐了52部很男人的电影,选择其中一部:彭浩翔的作品《伊莎贝拉》,没想到却是部充满伤感氛围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99年,回归中国前的澳门。澳门司警马振成因惹上麻烦被停职,警察生涯即将结束。在澳门,马振成与其伙计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泡夜店、找妞发泄性欲,竟误打误撞遇上一名神秘少女张碧欣。女孩儿跟马振成回家,醉酒醒来的马振成以为自己与对方有了一夜情。
事后张碧欣一直跟踪马振成,还用酒瓶打破了他的头,并几次找马振成要钱,声称她是马振成与初恋情人伊莎贝拉的女儿,因妈妈患癌症刚刚去世,让马振东给钱帮忙交房租,这让马振成惊愕不已,因为17岁那年,他确实让恋人怀孕,在女友打胎时从医院逃走;同时还以为同女儿发生了性关系。
张碧欣因欠房租,无家可归,其心爱的小狗亦被房东丢到了街头,下落不明。认了女儿的马振成,内心愧疚,一心想弥补欠下的父亲责任,帮着张碧欣找狗、搬家取校服、学骑机车。在与张碧欣交往中,放浪成性的马振成其生活和心灵,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张碧欣与马振成共处一室后,想办法赶走了马振成的若干女友。由于马振成参与了犯罪活动,为求自保,想逃亡到泰国以躲避法律惩罚。张碧欣说不愿再离开父亲,要与他一起逃亡,然而马振成自从有了张碧欣这个“女儿”后,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叫责任担当和真正的爱情,最后自首伏法,完成了心灵救赎和自我成长。
这个影片的拍摄手法颇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唯美的画面、哀婉的音乐、忧伤的眼神、缓缓的节奏,值得玩味的对白。
18岁的梁施洛在影片中表现惊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她时而清纯灵动、时而放荡不羁,那爱恨交加的眼神、边舞边歌的肢体、醉酒迷离的样子……远远超越了18岁应有的成熟与表达力,把张碧欣演绎的活灵活现,因为她的表演让影片增色了许多。
杜汶泽把小人物演绎的也很到位,肥胖的肚子、平头、纹身、金表,又穷又贱又猥琐,他想自己过的好一点,也想让自己喜欢的人过的好一点,因生活无奈走入邪道,当警察却又知法犯法,那种放任自流的毫无责任感和良心发现和后表现演的很自然,尤其是在暗夜的街头爆瓶和自首路上那两场戏,演的特别动人。夜晚在空无一人的街头,爸爸教女儿爆酒瓶,要像打网球一样顺手挥去,这样爆瓶不伤手,还可爆双瓶……在爆瓶的乒乒乓乓中,中年痴汉像年轻了二十岁,给青春飞扬的女儿补偿一点缺乏父爱的童年;影片末尾张碧欣送马振成自首的那场戏,逆光中女儿用电动车驮着爸爸,父女俩一路沉默,父亲脸埋在女儿背上,到达时,父亲抬起头泪眼离离,女儿远去的背上留下了两片哭泣的泪痕。
故事从马振东一夜情开始到其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个过程包裹着浓浓的温情。影片随着镜头的摇晃,想表现澳门回归前的大背景之下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无奈、爱情、欲望,父女的亲情。电影《伊莎贝拉》的镜头对澳门的顔色和建筑特色把握的很好,让没有去过澳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澳门的沧桑和城市的美,那独特的葡式建筑,陈旧的楼道,高高的墙,深深的窄巷,鹅卵石铺的路面,斑驳的色彩,迷离的气息,光线扫过的飞扬尘土,火锅泛出的热气,一个个镜头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人脸的特写真实而自然,情绪宣泄真实,那种浓重的生活味道和唯美画面,有种艺术照的感觉。
其实这个电影的套路并不新鲜,与很多影片近似,一个坏人良心发现、自我救赎。马振成在回首过去时,不知道是否把已经逝去的青春、爱情纯真、人生的莽撞,对社会认识的天真和种种不成熟,看成自己的黄金时代。电影情节发展也没有太多意料之外,大多在情理之中,但张碧欣对马振东的种种表现,分明是女人对男人的爱情而不是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但为什么张对马会产生这么强烈爱情?一个寻狗启事,张碧欣的生父露面,让张碧欣身份大白,张与马不是亲生父女,可以有爱情,只是产生爱情的缘由呢?是因为伊莎贝拉吗?她们最终是父女情还是恋人,有些没懂。
有两句台词比较经典:“你知道吗?在澳门做人很难。没金表不行,否则人家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見你。” ,“我不想像条狗一样被人抛弃。”也许这就是真实生活。
伊莎贝拉,在澳门是一个很大众化的名字,据说在葡萄语中,意为“对上帝的承诺”。不过这个名字让影片具有了相当的文艺色彩。阿成的初恋情人叫伊莎贝拉,那条丢失的狗也叫伊莎贝拉。其实象征着阿成丢弃并找回的人生信仰。那个信仰在他还青春年少陪恋人打胎逃跑时,就丢失了。虽然马振东也曾逃避、犯错,但爱使他成长,他最终完成了对上帝的承诺——责任与担当。这就是电影要呈现的东西——人间真情,它在任何背景下,都不会被消灭,会长存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