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龙
现在我们来回答诘问5。金刚经中,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谈到时间的虚幻。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怎么领会上面这句话?心到底有没有?佛法说三界唯心,这说明心是有的。但为何过去,现在,未来的心都不可得?
心,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说明心在时间线之外。心在时间线之外的时候,就超越时间了。当心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候,说明心还在时间的虚幻之中。[真如之心]是超越时间的虚幻的,也即看清了时间的虚幻。
注意,在此之前,经文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 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佛知道所有众生的心?为什么说是非心?尽管众生的心各不相同,但实际上,从时间虚幻的角度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非心],也就都是虚妄的心。
这里,金刚经是从[心]的角度来谈论时间的。而真如之心,是永恒的时间之外的自在之物。但虚妄之心(非心/妄心)都是时间的之内的虚幻之物。心,既在时间之外,又在时间之内。当[心]执着于时间之内的虚幻之物时,便是众生之心。当[心]能看清时间的虚幻,超越时间之外时,就能逐步证入真如之境。
关于时间,很多接近神性品质的作品都大量谈到。如莎士比亚和歌德的诗句:
1. 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那横扫的镰刀。 —— 莎士比亚
2. 时间正像一个趋炎附势的主人,对于一个临去的客人不过和他略微握握手,对于一个新来的客人,却伸开了两臂,飞也似的过去抱住他;欢迎是永远含笑的,告别总是带着叹息。—— 莎士比亚
3. 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莎士比亚
4. 时间,停一停啊!
──歌德
注意,伟大的作家和诗人们,一般都是在感叹时间的无情和无常,要尽可能挽留住时间。但很少有真正看清时间的虚幻的。也许在这点上,叔本华是真正卓越和伟大的,因为他从死亡的虚幻中,初步看到了时间的虚幻。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中写道:
他毫不介意的迎着在时间双翼上疾驰而来的死亡看去,把死亡当做骗人的假象,无能为力的幽灵,可以骇唬弱者但无力支配那些知道自己即意志的人们,而整个世界就是这意志的客体化或意志的写照,因此,他在任何时候都稳有生命,也稳有现在─意志现象这唯一真正的形式,因此无限的过去和将来都不能害到他,他似乎并不在过去未来中,他已把这些过去未来看做虚幻的戏法和摩耶之幕了。所以他无所惧于死亡,正如太阳无所畏惧于黑夜一样。
伟大的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谈到了时间:
致虚极,守静笃。
当虚到极致,静到极致的时候,时间实际上就停止下来了。此时,一个人,就可以差不多驻入永恒之境,基本上处于时间之外了。这里我们说[基本上],就是说还没有真正处于时间之外,但很接近了。因为,真正处于时间之外,必须看清时间的虚幻的本质。
当一个人领会时间的本质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的无常,从死亡,从静笃,再到时间的虚幻和时间的超越。
当一个人觉醒的时候,我们说他看清了现实的虚幻,从虚幻中觉醒。但一切现实都是在时间之内才是有效的。看清现实的虚幻的最后一步,实际上就是看到时间的虚幻。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看清时间的虚幻的本质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他是真正觉醒了。一个人可以据此确认自己是否真正觉醒。
下面,我们要进入下一个主题,就是觉醒后更高的一个境界─真正证入空性。前面我们谈到,进入空性的最有意义的第一步,是名相的超越。这样,我们就有如下的诘问:
诘问6:当一个人觉醒之后,他是否真的能宣称[我已觉醒]?
注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的究竟,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觉醒和证入空境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同样,我们在下一节再揭开谜底。
2018/8/25,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