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年底总能看到一些机构和平台在做评选,他们不是做劳模评选,也不是做先进评选,而是选出词汇评选。看看这一年有哪些口口相传的流行语、新词语,以及各类网络用语。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急速泛滥的年代,不随口挂几句“网络热词”都不好意思标榜自己是做新媒体的一份子。
打开现在的手机微信和各类新闻网页,但凡是所谓的爆文热文无不在标题上下足了功夫,各类网络词汇止不住的招呼着每一个人的视线,不用说“撕逼”“逼格”“撩人”还有几年前风头更盛的“屌丝”“尼玛”“卧槽”。难以想象的是我们常常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自诩文化大国,可是在对语言和文化的态度上竟然如此娱乐化,这才是令人揪心的根本。
当你看到夕阳西下,一行鸿雁在空中缓缓而来。你可以用“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来形容风光的壮美与旖旎。而不是一句“我去,真好看啊”。
当你看到无限险峰,晓雾重重红日在东方升起。你可以用“踏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来形容人生的乐观和豁达。而不是一句“哎呀,赶紧用手机拍下来”。
当你看到波涛滚滚,潮起潮落似万马奔腾呼啸。你可以用“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来形容自然的壮阔与伟岸。而不是一句“浪太大,衣服都打湿了”。
文化传承的断层与乏力,更多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太多人不知道她到底有多美。
其实在如今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网络流行词,在方便了语言沟通的前提下,某些网络词语却悄悄地滑向庸俗、恶俗、烂俗的尴尬境地中。这些网络语甚至有些已经成为人们成天挂在嘴边攻击别人的话语,这不仅是对汉语纯洁和美感的伤害,甚至对年轻人或者小学生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在我的身边我就经常能听到很多人是不是把一些非常难听的词汇挂在嘴边,仿佛在彰显着自己对潮流是如何的熟悉、对流行是如何的掌握,在我听来只是觉得刺耳,
“Fuxx you”“穷屌丝”“吃瓜群众”这些词或许在部分人看来不过是无伤大雅的词汇,而很少人能注意到,如果流行词汇只是反映当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整体风貌,我觉得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当一些网络词汇或流行词汇到了具备攻击性和侮辱性的时候,那时候“吃瓜群众”真的只是表示不明真相的群体吗?除了对自身民族的自嘲以外,我实在看不出这其中还有哪些涵义。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如今当这些火到烫手的网络词充斥在各大微信排行榜的时候,你会发现除了满屏的动图和颜文字外,再配上几段闺蜜背叛、老公出轨等桥段,你看不到所谓有意义的精神内涵的输出。
语言是具有严谨性和文化逻辑性的。
脱离规范的戏谑,势必会玷污其纯洁性,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国的文字与语言自生以来就带着不同的涵义,有的清新脱俗如雨后新竹,有的刚劲有力如壁立青松,有的飘逸绝伦如闲云野鹤,有的端庄稳重如洪钟雄踞。在如今的流行词流行的时代,我依然固执地坚信每一样文化的传承,必先是尊重文明和重视文明,而尊重和重视的前提必是正确和文明地对待文化。
前一段时间,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知名学者邓康延先生编纂出版的民国课本《老课本新阅读》一书,分明可以见得的是,早在民国时代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尊重的态度在小学课本中就可见一斑。
试想一下,在军阀混战的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之中人心却淡定。人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虽年代久远,但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看着那些墨色的课本,景深里都是天地之悠悠。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作品和审美,好与美的文化足以穿越时空,直抵心灵。即便在相隔百年的如今,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先贤们对文化温润细腻的传达,这本身就是向我们演绎着如何文明对待文明。
早些年记得学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当韩麦尔老师和在座的学生们谈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语言时,满含深情地说,
“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
正如黑格尔所言,审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当我们听着晚风拂柳笛声残,当我们看着夕阳西下山外山。是因为我们懂得何为高山流水之音,是因为我们明白日出日落之理。所以我们才能更尽情尽意了解美,发现美。
当我们每一个都能从根本上明了文化之美时,这便是我们的文化传承的开始。
而文化的传承,必先从文明地对待文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