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很好的朋友,在深圳某大型通讯公司当中层,到了年纪,混起来比较难,公司允许提前退休,于是他想当一名知识从业者。
“知识从业者”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所含品类繁多,他自己想去做企业内训讲师,他的理由是,自己所在公司那是业内NO1,接触的也都是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自己沉浸很多年,在这个领域讲讲课,应该问题不大吧?
我给他的建议是,先不要从内训师开始,而是先做做小型咨询项目,还可以写写东西,等到自己有些名气后,再考虑出来讲课。
他不理解,因为这样,现金流不会很好,周期也很长,问我原因。
我实话实说:这是由于你的出厂设定决定的。
因为,以我对他的了解,他不太适合一上来做讲师。
技术、功底、知识层面都没问题,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擅于驾驶场面的人。
说白点,一个企业内训师,必须懂得渲染气氛,紧抓学员的注意力,把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比传授内容本身更重要。
我和这哥们一起搞过沙龙,可以预见到他的讲课,可能会像多数大学教授一样,下面的学员死气沉沉,这样的风格很难成为培训师。
如果,他从咨询和写作入手,可以扩大知名度,由此可冲淡情绪渲染上的不足,讲课也会变得容易。
怕你不理解,简单解释一下。很多知名学者,讲课是很枯燥的,那为什么请他们的企业还趋之若鹜?
因为名气,这种名气往往是通过写作、学术等其他方式获得的,而不是讲课本身。但,他们便被打上了权威标签,即使讲的东西枯燥乏味,大家也愿意埋单,有时这变成了一种仪式感。
我不是在揭知识从业者的一些内幕,而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每个人是有自己出厂设定的,有些事,你注定不擅长,你必须要从擅长的事入手。
正如我那朋友,他长在逻辑分析,弱在抒情渲染,这就是他的出场设定。
胡适,大家应该都知道,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具有超越那个时代的前瞻性。
但是,你可知道他曾有一个文艺梦,他曾想当一个诗人,想写伟大的文学作品。
来给你看一篇他写的诗,名字叫做:十一月二十四夜
老槐树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枣树上还有几个干叶,
时时做出一种没气力的声响。
西山的秋色几回招我,
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现在他们说我快要好了,
那幽艳的秋天早已过去了。
呃......,你被感染了吗?
也许,胡适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
但是,如果你看看他写过的杂文,就会懂得他的深刻,懂得他确实是一个独立思考者。
你看,他的出厂设定即为此。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自己的杂文集中,曾写过一篇动情的文章。
他在复旦大学读新闻系时,正感觉上中国的一次思潮繁荣,西方的文学作品被广泛引进,他想向许多同学一样当个诗人或文学作家。
可残酷的是,他的同学动不动就能发表出一篇不错的诗歌,而自己,细读了能在图书馆找到的所有欧美作家及华人的诗歌,还在一本练习簿上练写了数百首长长短短的作品,分别投寄给国内几乎所有的文学杂志......
直到毕业,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
吴晓波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不擅长此道。
当然,他终于找到自己擅长的,那就是对复杂的商业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时代背景,以一种积木拼图的方式,平实的展现出来。
逻辑、全局观、知识联结,这才是他的出厂设定,幸好他找到了,否则,《大败局》、《激荡三十年》、《水大鱼大》这些优秀的作品,也很难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虽然,这些不属于文学作品。
知道这个典故,在看他所有书籍序言时,总忍不住想偷笑。
因为显然吴老师还残留着一丝文学梦,序言中的很多文字,总能看到诗的影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厂设定,有人擅长理性思考,有人擅长感性渲染,这都是你的既定路径。
有时,我们太过在意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忽略了自己归根结底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三千前的阿波罗神庙墓碑上,短短的一行字,被视为含义最深的箴言。
那行字翻译过来就是: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