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改革开放之前,在关中,男女双方结为儿女亲家,受传统思想影响,婚前就不再走动,守着一纸婚约直到结婚。
互不走动的原因,是双方不够法定婚龄。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订个媳妇,大多数家庭都是举债累累。在不来回的几年里,对没有感情基础的男女双方来说,也可以通过七大姑八大姨再深了解一番,毕竟婚姻并非儿戏,为了早早把媳妇娶进门,男方一家人,勒紧裤带攒钱。
要是一见钟情的青年男女,套了亲,就是有了心上人,但在那个传统的年代,要想大大方方见一面,就是伤风败俗。偶尔赶集,即使双方打个照面,眼睛都不敢正视对方,心里砰砰乱跳,也要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虽然订了婚,但要是被熟人看到,会成为村里茶余饭后的笑料。若没被心上人发现,小伙会故意在未婚妻的面前晃来晃去,直到她看见为止。大姑娘毕竟脸皮薄,没被未婚夫看见,心里既兴奋又失落。兴奋的是,终于碰见自己的女婿了,失落的是,那个木头咋就不回头。心里暗暗嗔怪着对方,再抬头时,那人已不在视线内。女子像丢了魂似的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想拨开人群找寻那个身影,但没那个勇气。
若是彼此看到对方,激动惊喜,小伙的目光直勾勾地落在未来的媳妇身上,避开那火辣辣的两道闪电,姑娘瞬间羞红了脸,低下头,偷偷地瞅对方一眼,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与他擦肩而过。没走几步,忍不住回头,两束目光再次相遇,又像触电似的赶紧逃离。那一眼,每每想起,依然心跳不止。
每逢过会过年,总盼着对方的村子能演电影、唱大戏、耍社火,才有理由去那个朝思暮想的堡子。听说丈人家的堡子有热闹,小伙取出压在箱底的衣服换上,出了门,定会惹来几句调侃:哎吆吆,收拾这么精神的,得是去你丈人家混荷包蛋呀!小伙子脸皮厚,笑着回应,奏是的,咋咧?!
这不嫌羞的,脸皮还比城墙厚!
猜到心上人肯定会来村里看热闹,姑娘起个大早,把房前屋后清扫的干干净净。匆匆吃完早饭,一边梳头,一边设想着每一个见面的场景,全然不顾同伴地催促。心里想着他,对着镜中的自己伸出食指刮了刮脸,掩饰不住的喜悦与娇羞飞上眉梢。同伴等得不耐烦了,一把掀开门帘揪住她的袖头往门外拽,边拽边狡黠地笑道:出个门,像出社火!你的心思我还不懂?!女子被囧得一脸绯红,佯装生气地剜了她一眼。
虽说互不走动,但一纸婚约还是将两颗心紧紧地拴在一起。小伙每逢逛集,平时很少进的供销社,他成了常客。一对花卡子,一方手帕,或者时兴的布料,都会让他流连忘返。攥着几毛钱,手像被粘在裤兜里一样,徘徊了很久,鼓足勇气挤到柜台问了价格,几毛钱在裤兜里被攥除了小河。心里有了目标,再苦再累的活他都抢着干,说啥也要攒够买礼物的钱。
在南方,阿妹送阿哥的是荷包。在北方,姑娘送给心上人的是鞋垫。鞋垫上绣鸳鸯,绣喜鹊,绣上吉祥如意,绣上百年好合。女子取出婆家套亲赠送的四色线,寻思着给心中那个他纳几双鞋垫。见面套亲,匆匆几面,他脚的尺寸,早已在心。一双鞋垫,千针万线蕴含着情意绵绵。为了万无一失,女子鼓足勇气向母亲表明心意,再由媒婆捎话过去。
常言说的好,新女婿的活心上搁。尺寸打听好,女子就迫不及待地邀上闺蜜去赶集,在布匹柜台前挑最好最白的的确良。他个大脚大,这没有鞋样子咋办?说好的婚前不来回,要是为了这鞋样子登他家的门,会让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这可咋办呀!看着女子在房里对着针线箩发呆,当妈的最懂女子的心。走东家串西家,给女子带回了鞋样,又是帮着剪,又是帮着搭配颜色,一双鞋垫,代表着天长地久。只要娃们幸福,当妈的怎样都值得。
为了能早早见到朝思暮想的那个人,女子起早贪黑,每天的心思都在鞋垫上。每次不小心扎破手指,她都会在心里暗暗责怪一声那个人,鞋垫纳好了,手指不知扎破了多少次,那个人也被她一针一线纳进了心底。望着纳好的鞋垫,女子犯愁了,怎样才能见到他?几次赶集,都悄悄带上鞋垫,渴望在集上能遇见他。有心让媒婆把鞋垫捎过去,但自己的一颗心,能捎过去?
盼星星盼月亮,机会终于来了。麦收后,镇上为了庆丰收,连演两晚露天电影。那晚,在皎洁的月光下,两个相爱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终于“”碰见”了,又唯恐别人看到,都装着互不认识。电影已演了过半,小伙忍不住了,在人群中转悠着,找寻着,平时爱看电影的女子,那晚的心思却不在银幕上,借着月光,左顾右盼。费尽心思,小伙终于让姑娘看到自己了。不用说话,一个眼神,两人就悄悄溜出电影场。月亮下,田埂上,小伙掏出带着余温的花卡子,女子羞答答地递上鞋垫,四目相对,含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