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的时候,有人说还是南方好啊:暖和。实际上也不完全是这样。
在惠州温度降到十度以下,已经感到很冷了。大街上羽绒服外套随处可见,这与老家过冬没什么两样,羽绒服都穿上了,冬天也就不过如此。
惠州的天气,冷即刮风,刮风定冷,常常是阴天,没有阳光。一旦太阳出来了,气温就会回升。天气变化也快。大雪前一日还是穿短衣短裤,大雪日起一下子从夏转换到冬天。秋天太弱,不经意是看不到的。
老家冬天气温降到零下是平常的事。有好几年过年回去,还穿的是运动鞋。穿衣也是三层,内秋衣,中间毛衣,加外套。惠州虽不曾有零下,到八九度时穿衣一点也不比老家少。
如此有人就认为东北冰天雪地,冷得不要不要的。如果东北人来到南方,一定就不怕冷了。殊不知在冷的时候并不显得比南方人抗冷。
不怕冷,我想是假的。人都是血肉之躯,那有不怕冷的!这种认识的原因,我想是因为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处于变化中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限度到底在哪里?因为你还没有到那个限度。只有到了相当的环境,你就会自然反弹或接受。
人是趋利避害的。这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可是,安逸会舒适一时,那些苦并没有消失,甚至聚到一起让你有朝一日来承受。过早的懈怠过多的安逸,两个极端都不会有好结果。而细水常流按部就班一点一滴积累向前,看似平淡,却能够容易得到生活的幸福。
环境的影响无时不在,它是细微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悄无声息的流逝。
人的适应能力自我期望会随着衰老而减弱。在不同生命阶段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想法也不一样。
有位退休老人说,什么房子啊,钱啊,都是身外之物,有房子住就可以了,有点钱用就好了。现在啊,只希望身体健康,别无他求。
对于现在的我,渴望旅行,想去拉萨。这对于那位退休老人来讲,大概就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这样的热情。
年轻的时候,活着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愿望目标支持着生活向前。假如到了没有愿望,失去目标,如退休老人唯以健康为重中之重的时候,我觉得就少了活着的趣味。
老了可能是一件可怕而浪费的事。如这位退休老人还可以,有退休金供自己支配。如果身体健康,可以到处走走。买买菜,接接孙,散散步,做一个平平常常的老人也没有什么可说。
如果糟糕既没钱身体还不好,每天不过捱日耗命罢了。我就想,总得做点什么,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比放写作。只要神智清楚,既便老了,还可以将过往的一生来写写。把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经验来写写,不也很好么。
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可能就不会想着去拉萨了。到时想法也可能不似现在这样。但我希望到时候老了生活能体面点。
现在想去,就去,也是对的。我害怕有一天自己失去了内心的这份波澜,我害怕自己会对眼前的世界麻木不仁。希望我们没有这样的担心。
想想《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吧!这应该不是传说的神话。我相信,人的潜能是存在的,就看你怎么想怎么去调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