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观看《朱元璋》,一个从乞丐成功逆袭的开国皇帝,感受颇多。里面的人物众多,重点刻画的也就那几个,来来回回的也就熟悉了,丰满了。
刘伯温,前朝进士,一心报国却碰到了一个腐败的元王朝,一身傲骨的世外高人处在权力中枢煎熬。他太骄傲了,用朱元璋的原话:“尽管他对咱恭恭敬敬,心底里也一定瞧不起咱。”所以他只能称朱元璋大帅而不是上位。也正是这一分知识分子的清高,让朱元璋怎么都不舒服,也就奠定了他悲剧的命运基础。
为求一个太平世界,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不恋权、不好色、不贪不赌,不像李善长那样恋权,也不像徐达那样直肠子,义薄云天、肝胆相照,更没有汤和那样的在意功勋。这才有了皇上说这样的人不好驾驭的桥段,也就让皇上难以放心。所以刘伯温的结局是必然的。
刘伯温对李善长曾说过一段话,说:“善长兄考进士不如我,为人处世我却远输善长兄啊!”这不是自谦,也不是吹捧,而是现实的总结。李善长也曾三番五次的易主,最后挨了敲打这才死心塌地的跟着朱元璋。李善长是有才华的人,尽管不如刘伯温的才高八斗,可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否则朱元璋也不会一直倚重他。李善长是一个很好驾驭的人,患得患失,贪图功名权势,有懂得拉帮结派和适时的进退,所以朱元璋放心。皇上一丁点对他的不满,他都能出一身冷汗,生怕自己失宠。加上他后期的居功自傲,令其太天真的以为皇上倚重淮西子弟等等特点,也就有了他年俸四千担的公爵。
胡惟庸,一个有才却爱打小报告的人。他能伸能屈能忍耐,会站队,知进退,官场老手。这样的人是干才能吏,却同样的令人可怕。简单的几句话,就让刘伯温成了刘国公,就借皇上的手让刘伯温寝食难安。真是个厉害人物。
也或许是电视剧的塑造,让人发颤的还是朱元璋。无论是恩威并用、敲打收买还是明知故问、来回制衡都是一种可怕。这样的人是何等的精明啊,能将每个人都看的透透的,量才而用,互为掣肘。将中国权力的游戏发挥的淋漓尽致。
回味现实,生活中,工作中似乎《朱元璋》也在活着。中国的厚重,是一种几千年的传承,也是一种几千年的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