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完一篇简友的文章,题目大抵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当教师”。有些观点总结得很好,现实也真是那么回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个女学生,都是因为自己喜欢,师范毕业后去当了语文老师,都是骨干教师,非常优秀,一个高中教师、高级职称,一个初中教师,今年评高级。
一个教了十几年以后,因为家庭、身体等原因,虽然还是非常受学生爱戴,终于萌生退意。后来身体经过请假调理、经历了离婚等变故,最终还是站在讲台上。早上在微信里问询她,直到晚上,她利用在校门口一家面店用餐的时间,给我回了话:早上在上课,一直忙到现在,刚刚坐下来准备吃碗面!高三,班主任,又一个人在忙装修,每天晚上得去接女儿,她吵着不住校,我累成了狗!
作为她的老师,只能说些客套话,提醒她注意劳逸结合、装修的新房别急着搬进去等等。从回复的语气里,却看出了她的果敢、干练,不像几年前那样怨天尤人了。岁月把她磨砺得肩膀坚硬、信念坚定。
另一个女学生,在我带他们毕业的十几年以后,在一个小型同学聚会上,骄傲地跟我讲,直至那时,只有她很好地传承了我的“衣钵”。很惭愧,我的“衣钵”都已经变得不是原来的样子。所以确切地说,她是把教书育人真正当做了自己的事业,那是热爱,不需要坚持。
从一级教师到今年准备参评高级教师,她用了11年。不是因为她不够资格不够优秀,而是有其它的原因。今天不想追究赘述这11年来没有参评高级教师的主客观理由,反正今年她是参加了。而且今年第一轮在填打分表资历一栏,竟然高出同事15分,让同事直接放弃竞争“评高”;业务考试也很突出,比界定的高分高出14分,因此很顺利地推到了高一级评选机构。本来这样的评选并没有多大悬念。
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评选高级教师,是需要有在农村支教的经历。当然,我的这位学生老师提供了一个文件,是市一级教科院认定的农村学校名录,而她毕业以后正是在文件里认定的学校服务了数年;但被认定“农村学校”的县级教育局,却不认可这个学校被界定为“农村学校”。就这么简单,她的“评高”泡汤了。
趁着她再次受挫、需要总结经验的机会,我好为人师地指出,她不懂得运作,在专业以外的方面准备不充分、运作不到位。她也没有反驳我,说了一句看起来意味深长的话:就照自己相信的活下去吧,连根拔起自己太痛,从头否定自己太苦。
她准备寻找机会去农村学校支教。拿她的话说,换个学校,能认识新的朋友,路过新一批学生的人生。在结束对话前,她还不忘调侃自己一句:也许我是上天安排给下一批农村学生的礼物!
能这样想,当然也已经很好了。
但愿她能顺利找到支教的农村学校,并早日成为“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