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喜欢让学生积累成语。多学点成语,既能丰富词汇也能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这本意是好的。但我们的现状是在低段的一二年级就开始做这件事情,不光要抄写成语还要造句。这对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的效果如何不好说,“笑果”倒是常常有。回想女儿和她的同学,当时常常望文生义,在理解和造句时笑点多多。
这是女儿同学两年级的某次作业,老师给几个成语抄并要求造句。小朋友粑粑看到这样的“过河拆桥”,幽默一把:“小明的看家本领是过河拆桥。”我接龙:“老师批语‘不得要领’”要是一个二年级小孩真会用“过河拆桥”正确造句,有点瘆人呢。
自家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像是两年级下吧,学校在期末考试后又进行了语文社团的选拔,具体题目咱也不知道,孩子回来就说了一题,她的回答令我脑洞大开。她说:“有一道题目问“卧薪尝胆”说的是谁?”呀,这种苦大仇深的成语自然也不在我主动教她的内容之列呢,所以肯定不会。“我不知道,但我觉得空着不好,就写了‘卧薪’”,她神态自如地说着。还有这样的操作?这个错得很有创意,不知道改卷老师是否莞尔,反正我是哈哈大笑,还表扬她临场应变能力不错。
类似的在一些能(ba)力(gao)测试中,什么“如火如荼”的荼、“否极泰来”的否的读音等等都是她的盲点。在我这样以实用为上的人看来,荼字不常用,了解一下即可,不用太占脑容量;而“否极泰来“的画风更是和小学生不配啊,知道就好。
其实这一二年级的成语造句作业放到四年级开始来做倒是挺合适的,这个时候成语的掌握和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攒好成语这笔财富呢?首推必定是阅读。这是一句本质的话,也是一句废话。学习语言和文化,任何一项技能的精进都离不开阅读。要确切地说,就是去读中国历史故事:顺着历史,成语一串串地会了;或者相反,借着熟悉成语,顺便记住了历史。如果实在对历史故事没有感觉,那么最简便的就是读寓言(神话)故事。寓言和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随手还熟悉了小古文的白话内容,一举三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