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历史上至高无上的职业,权力的魔力吸引着无数追逐者,为了得到它可以不顾一切。皇位的宝座下是无数的人头白骨,比较文明的做法是“禅让”,不过大部分后继者对前任不太友好。唯独这个人很特殊,他像是一个局外人,喝点酒,睡一觉,醒来之后,莫名奇妙就当上皇帝了,成了最幸福的“躺枪者”。
他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是后周的高级军官,受到后周皇帝柴荣的重用,屡立战功,官位越做越大,最后坐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掌管着最精锐的部队——禁军。赵匡胤有本事,有野心,人望高,尤其是在军中的威信极高,这些都是他日后登基的条件。
柴荣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可惜英年早逝,把皇位传给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在大年初一,突然接到边关来报,说北汉和辽国发大军攻打我国,边境告急。慌乱之中,急忙调集各地兵马,命令赵匡胤率领大军出师,赵匡胤带着大军出了汴梁,走到40里外的陈桥驻扎,就在当晚,赵匡胤喝醉酒,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聚集众将,说:“当今皇帝年幼,我们沙场卖命得不到好处,不如奉殿前都点检为皇帝,跟着他有出路。”
众将本来就对小皇帝不满,而且赵匡胤素来人缘好,军队中人望高,于是纷纷答应。这时,赵普不知道从哪拿出来一件黄袍,众将簇拥着进了赵匡胤的大帐,直接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然后纷纷跪倒,大呼“万岁!”赵匡胤被惊醒,急忙推辞,众人哪肯答应,非逼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扶持我当皇帝都是想自己神官发财,我的命令你们能听吗?”众人纷纷表示一定惟命是从,于是赵匡胤答应了,下令,全军回京城,不准侵扰百姓,不准为难小皇帝和太后,不准对大臣无理。
回到京城,大臣们看到已经这样,也只得默认了。小皇帝准备禅让给赵匡胤时,发现没有禅让诏书,这时翰林学士陶谷神出鬼没般的从袖袋里拿出一卷诏书,仪式顺利完成。就这样,赵匡胤兵不血刃的完成了权力交接,建立宋朝。
但历史真是这样吗?赵匡胤真的睡一觉就能当皇帝?这有点扯吧,通常来说,一件事情谁获利最大,谁就是这件事的主导者,明显赵匡胤获利最大,但在整个事件中,他好像置身事外一样。其实,这幕陈桥兵变完全是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首先在于军情,当时接到的情报是两国联手攻打后周,军情万急,赵匡胤这才匆忙奉命出征。但看他的行动,到了离京城40里的地方就不走了,40里有多远,20公里,也就是半程马拉松的长度。军情万急就该极速行军,早做准备。话说回来,不是有军情吗?怎么黄袍加身后反到回京城,不去边关了,难道是那两个国家知道你赵匡胤要篡位,为了帮你一把撤军了?所以,军情是假的,为的是赵匡胤可以掌握军权。
再说说黄袍,军营中哪来的黄袍?要知道,黄色是帝王之色,别人用了是要掉脑袋的。难道赵普这么有先见之明,或者他会变戏法,凭空扯出一条黄袍吗?必然是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还有亲信们事先商量好的,不然,如此重要的道具,怎么可能说拿出来就拿出来。
最后说说那道诏书,这就更神了,本来没有准备,到需要的时候翰林学士陶谷就能拿出来。只有一种解释,他事先知道赵匡胤的行动,是一个执行者。这样做有个好处,让别人以为真的是临时起意,如果要什么有什么,就像是事先准备的了。从他后面的官职也可略知一二,宋朝建立后,他升任礼部尚书,坐火箭一般的速度。
所以,整个陈桥兵变,其实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他假装是局外人,有自己的用意,毕竟后周对他不薄,欺负孤儿寡母名声不好,而且篡位者在道德上和法理上本身就站不住脚,所以他要把自己撇干净,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赵匡胤是个仁慈的皇帝,他没有像其他篡逆者一样把前朝皇室屠戮殆尽,反而善待有加,他封小皇帝为郑王,而且对后世柴氏子孙都有优待,颁给“丹书铁券”,除了篡逆这样的重罪以外一律不治罪。《水浒传》中的柴进就是柴荣的后代,生活非常滋润。所以,人们对他的指责就少了很多,他在历代篡逆者中,名声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