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一名21岁空姐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一辆滴滴顺风车赶往市内后遇害,把滴滴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滴滴表示悬赏100万元追查凶手,并在宣布顺风车平台业务全国停业整改一周。而根据郑州警方的消息,嫌疑人刘某华已确认跳水身亡。
针对这次事件,网上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比如说滴滴做恶的,呼唤监管的,对网约车司机全盘否定的,情绪很激烈。
与其口诛笔伐,不如好好想一想,发生恶性事件的根源是什么?是否能避免?网约车未来可能向何处去?
司机和乘客之间产生的纠纷,潜藏的安全隐患问题,不是从滴滴开始有,也不是少了滴滴就没有。其实在传统出租车行业,遇到危险司机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特别是网约车出现之前分布在道路各侧的黑车,有更大风险。
但并不能说乘客就要接受滴滴平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其中的逻辑在于:黑车危险是大家都知道的,在意人身安全的大多数乘客就不会去打黑车;但滴滴平台本身强大的背书能力让人们产生天然的信任感。也是因为这样,出事之后,才引发了如此大的动静。
真正的矛盾点,不是平台认证通过了“危险司机”,而在于,乘客认为滴滴平台能够保证其安全,但其实平台并没有付出足够大的财力和精力来完善认证的工作,无法真正保证平台本身100%的安全性。
作为出行领域的龙头企业,滴滴自然有义务不断完善自己的评价及认证机制,不断提高平台自身的安全概率,屏蔽一切可预见的风险。而在平台没有做到足够安全之前,乘客们在决定是否乘坐顺风车之类车主随机性较大的交通工具时,也应该根据客观环境来认真考量,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