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青琴。今天是我参与“每天一篇文章”的第9天。
昨晚睡前,京京问我该怎么办。
她说她现在正在帮忙照看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一开始不肯洗漱,后来不肯睡觉,把一本书从头翻到尾,再从头翻到尾,眼里布满了血丝,依然执着地等待着他亲戚来接他。
京京便说,“乖,睡觉,睡醒了正好爸爸就来接你了。”
对方回复,“我爸爸已经去世了。”
她瞬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听到这她感到异常难过。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如此冷静地回答。问什么答什么,不问就一直埋头在书里,不与人接近,害怕闭上眼睛睡觉,不相信除熟悉人以外的任何人。
我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她的求助,原本困得随时可以昏过去的我,立马就清醒了,但是我不知道我能为此做些什么。
我说,“就这样陪着他吧,越是冷静,越是倔,内心里越是需要情感上的认同,越是需要安全感。”
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别,但是我经历过没有安全感的时刻,我应对的方式也是“倔”。小时候妈妈经常晚上被朋友约了去打麻将,我特喜欢跟我妈出去,但是她们总是会玩到很晚才结束。当他们一桌子玩得正嗨时,我早已哈欠连连,但是我一个人不敢先回家。我就在他们搓麻将的喧闹中,一晃一晃地打瞌睡,我妈回头看发现我居然还没回家,恼怒地催我赶紧回去,我就是不动,眼巴巴地看着她,骗她说我不困。有时候,妈妈的朋友说要送我回家,我也坚决不肯。就这样,直到她带着我回家,心中才长舒一口气。其实家并不远,甚至有时候是白天,我也抗拒一个人先回家,我很害怕,比起不睡觉,比起无聊,我更怕的是妈妈不在身边的感觉。
要知道,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妈只缺席过一年,半年是我读幼儿园时,半年是我读初中时,我都会产生强烈的缺乏安全感,更何况那些爸爸妈妈常年不在身边陪伴的孩子,以及……失去亲人的孩子。
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感受,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而是会以其他方式存在,附着在其他的的情感里。幼儿园时,我知道我妈第二天要走,尽管爸爸不会走,会留下来照顾我,我还是感到莫大的伤心与不安,晚上哭着拽着她的衣角睡觉,第二天早早地惊醒,发现手里空空的,爬起来哭哭啼啼地到处找妈妈,不肯相信我妈妈已经走了,眼泪抑制不住地掉,鼻血也跟着往下流,哭声响得让人烦躁,谁抱我我都不要。那种强烈的伤心,我现在还能感受到。
我以为我忘记了这些感受,但是每次等待亲密的人时,和亲密的人离别时。那种感觉就会涌现出来,所以,我很抵触等待的感觉,也很抵触离别。每次听到妈妈出门的声音,我就有点小难过,尽管她只是上班去了。室友每周拖着箱子回家,我都得撅起嘴难过一小阵。
不去想还好,一想吓一跳。童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越是去了解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越是去学习心理学,越发现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安全感,是多么多么的重要。
如果先天没有得到,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过好在,只要觉察到,就能改变。晚上回想了这些,觉察了我的行为背后的逻辑,我想下一次遇到“等待”和“分离”,我会告诉自己我只是感到缺乏安全感了,他们会一直在的。
觉察即疗愈,樊老师在《这不是你的错》里面也强调过这句话。当然,如果能够给孩子富有保持性的养育环境,自然最好不过。在这方面,大家真的要多花一些心思,那些看/听过的亲子书,学过的亲子知识,是我们斩断轮回的宝剑。
……不知道这个孩子今天情况有没有好点,希望他早点走出伤痛,希望他能得到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弥补缺失的那一块。祝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