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我去了一趟地方海事局。
公司有一套资料要从地方海事局寄到国家海事局。
地方海事局在新浦,市区。
国家海事局在墟沟,连云区。
我住在连云区,我开车二十多公里到市区,把资料盖上章,装进顺丰的快递袋。
按规定是要地方海事以快递的方式寄到国家海事,所以就算我是顺路,也不能自己把材料带过去。
然后,就在那等快递小哥。
为啥不走呢?
因为还要付钱啊。
寄件人那栏填的又不是我,但是我得付钱。
窗口的小姑娘很关心我,说。
你有没有12块钱,零钱。放在这你就可以走了。
我说我没带钱。微信转给你行吗?
她说,我们不加人的。
这位小仙女很骄傲啊,升仙后自然是不愿意和人类加微信的。
当时我就知道,什么叫语言不通了。
你难道不知道微信可以不用加好友就能转账的吗?
于是我边等快递小哥边思考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微信号是不是应该保持纯粹的朋友关系,而不应该乱加一些无关的陌生人呢?
以前,以前两个陌生人之间会互留手机,说改天联系,虽然有可能就再也不联系,后来呢,是加QQ号,再后来,就是加微信。
就算是从陌陌上认识的,很多也都转到了微信上。
微信成了一个所有人际关系聚集的地方,微信的地位甚至超过了电话号码。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跑了几次三楼的办公室,都没有找到相关的人,就跟办公室里的另一个人要了负责人的电话。我是不好意思要微信号的,感觉上,关系是到不了的那种程度。
电话只是点对点的沟通,但是微信是面对面的了解。
我突然意识到,你的微信对于陌生人来说,就是你的全部。
我的微信名是“微商刘斌”,当一个陌生人看到你的微信,给你的第一个标签就会是:微商。
而微商,在很多人那里已经被用坏了,就像“同志”,“小姐”,你根本就没有机会跟别人解释,我是正儿八经的微商,跟那些微商骗子、微商传销不一样。
每个人的词典都是不同的。
可能从第一印象上,就觉得应该防着你这个做微商的,你会不会天天发广告啊,你会不会天天群发鸡汤啊。
于是,我把我的微信名改了。
改成我的真名。
我的标签,不是微商。
我的标签,就是我自己。
曾鸣的《智能商业20讲》中提到,我们现在的淘宝,就是一个数据智能系统,其核心就是一个巨大的搜索和推荐引擎,给每个人提供的都是个性化服务。
淘宝工作量的80%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我们大多没有意识吧?
以前淘宝购物的时候,要问客服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然后再决定买不买。现在淘宝基本上都是静默成交了。
我觉得微商为什么会有机会,最大的优势是,微商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人工智能可以在任何独立的领域上超过人类,但是综合能力,远不及一个一岁的小孩。
做微商有一个躲不掉的问题,就是挣差价。
其实我一直也在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原因。
我们老板也在想一个问题,船东和货主之间为什么不喜欢直接对接,非要找代理呢?
有一个同学聊天的时候说起,
薛兆丰说过,中间商赚差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
我当时就很不理解,我们对中间商的态度不是一直都是很统一的嘛,不是一直都在想着法儿去掉中间商环节吗?
带着疑惑,找来原文:
《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第15讲:《别只盯着钱》
读完后,就豁然开朗了。
我们觉得中间商赚了差价,是因为我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眼中只看到了钱。
一瓶水,出厂价只有一毛钱,但是到了商场,就要一块钱。90%被中间商赚走了。
就举这个例子,现实当中,你想用一毛钱买到这瓶水,就算你知道厂家在哪里,就算你找到厂家人家会卖给你,你亲力亲为的去买这瓶水,你的成本会贵的你再也不敢大口喝水了。不信你试试。
这一瓶水,中间商赚的90%,这9毛钱,已经是你在所有可能性中,支付最低的成本。
别忘了,中间商和中间商也在竞争。
微商,也是中间商。
微商的定义,不是微小的商人,不是微店,就是微信朋友圈。
一是,所有人际关系在微信上聚集和累积。
这些年我在淘宝上花了几十万肯定是有的吧,但是和那些卖家没有任何联系。而在微信上,那些给你钱的人往往更重要,比如和一个闺蜜正聊着天,突然有个客户咨询,作为一个称职的微商,你一定会说,等会再聊,我这边有客人来了。
二是,微信的交易场景实在是太方便了。
人一定是朝着越来越懒的方向发展的。变懒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变得越来越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