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年轻,别总想着“老持庄重”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自我的定位类似“佛系青年”,一切只追求幸福安康,不争不露。
但是很不幸,又很幸运地,被所处的世界裹挟着前行,走到了现在。我的情绪一向很稳,这是让家人信任的一点,所以她们才会放心大胆地让我在外面闯。
其实直到现在,我的情绪也总是稳的,很少有事情能触动我的情绪,我也常常感觉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是真的不关心。
这种不关心的冷漠,有时会让我觉得恐惧,仿佛那两个字——冷血。
但是我知道自己并不是真的冷血,因为很多个时刻,我会被戳到,然后变得脆弱,所有情绪一击即溃。
对什么敏感,就会对什么心痛
一颗敏感的心,痛点一定很低。
但这个世界,应该只有那么一小撮人是时刻敏感着的,就像阿斯伯格儿童,或者特斯拉那样的神人。大部分的人,敏感的点无非那么几处,如果不幸被戳中了,便难免悲伤哭泣,无助抑郁。
关于这一点,有些人称之为“痛点”,也有人称之为“软肋”。
如果你的童年时期不是那么幸福,或者说有些创伤。它们很容易会成为你的“痛点”,是你刻意要避免的,甚至从不许别人窥探的地方。
这些敏感地带,从来都是让一个人感到心痛的地方。倘若有人恰好能够温暖这里,那这个人在你的生命里,定是极重要的人了。
真爱的人,分手怎能体面
以前看《前任攻略:3》,看到两个人分手后死去活来的样子,除了在心里骂两个人“活该”之外,还骂那首主题曲很不应景,虽然唱的的确很好听。
如果真心相爱过,怎么就能做到“分手应该体面”呢?
爱情里,难免会为对方流泪。尤其两个人已然难分难离时,对方的一个微妙动作或许都能拨动你的情绪,更何况是分手,就像做连体婴分身手术,怎能不痛到哇哇大哭,如何体面!
或许,体面的分手是说给久经风花雪月的人听的吧!毕竟,每经历一次,心的防护层就会厚一层,就像《北京女子图鉴》里的陈可,平均2集换一个男友,看到后面我都无感了。
再心硬的人,总有一个痛点
我曾看完了《红高粱》的电视剧,前些天又看了电影,对比了一下,感觉还是更喜欢看电视剧。
尤其是在女主的表现力上,电影里从一开始女主就是个有主见的人,即使在花轿里哭、在院子里睡,还是让人感觉不到痛心。但是电视剧里,当琪官被带给日本人,再没办法救出来的时候,女主挡住了往日本人枪口上撞的男人,自己也哭得瘫倒在地。
这个过程,怎能让人不调动同理心。
我曾在一家咖啡馆看完了倪萍的《姥姥语录》,哭得稀里哗啦,感觉每个字、每句话都像是从我奶奶嘴里讲出来的。
眼泪吧嗒吧嗒掉在书页上,我才发现这本书上有许多泪渍,书页合起来都有皱缝。想必是已经触动过不少人吧!
前些天看了印度电影《护垫侠》,我感觉比另一部同题材电影《厕所英雄》更动人一些。因为电影里,男女主的情感纠结是那么牵动人心,我作为观众,却时时在想:“你们不在一起好可惜,可是你们在一起就没意思了!”当最后男主选择离开,用拉式英语向女主告别的时候,画面那么喜剧,我却忍不住想哭。
因为年轻,所以要懂得心痛
文人喜欢用“血气方刚”来形容年轻人,但在我的眼里,年轻人流下的泪,才是真的掷地有声。
“喜怒哀惧厌”是传统的五大情绪,而“痛”,跨过了哀伤,凌驾与恐惧,足以牵动所有的情绪齐发。
因为年轻,心更要敏感些,宁愿让自己在“痛”里醒着,也不能就这样麻木地应对一生。
PS:为了让友友们不为我担心,特此说明,我和谦很好,这篇内容源于这些日子看电影电视剧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