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开启自1月23日以来关闭的所有出入城的通道,标志着全国抗疫的阶段性胜利。
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从立春到清明,从长夜到破晓,76个日夜的逆行,76个日夜的坚守,76个日夜的期盼。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鏖战,拼的是万众一心的斗志,拼的更是一往无前的毅力。历史会记住这座英雄的城市,历史会记住守望相助的人们,历史更会记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驰援武汉的壮举。
回顾这场抗疫阻击战目标的圆满达成,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如下宝贵经验,那就是达成目标,需要对于目标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正面的预期:
坚定的信念:一是对政府抗疫阻击战领导决策的信心;二是对抗疫专家团队科学抗疫的信心;三是对全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必胜的信念。
正面的预期:一是抗疫专家组对新冠病毒传播扩散的科学预期;二是政府对疫情发展科学研判的预期;三是全国各地对武汉人民抗疫决心的预期。
正是这种对于抗疫阻击战必胜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成功阻击目标结果科学预期研判,才取得了如此可喜的骄人成绩。
01信念和预期在目标达成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语言的魔力——用语言转变信念的神奇旅程》一书中,罗伯特.迪尔茨介绍:
人们对于结果和自身能力的信念和预期,在他们实现渴求状态的能力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预期分为“自我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结果预期是个人对某种行为导向特定结果的评估;自我效能预期则是关系到个人对自己的确信,即能否成功地执行实现渴求结果所需要的行为。
这些信念和预期会决定人们在处理压力和挑战情景时,付出多少努力,能够坚持多久。
例如:在这次抗疫阻击战中,如果我们怀疑专家组的判断,怀疑政府封城的决策,或者怀疑我们居家隔离对于抗疫阻击的作用,我们就可能不会居家隔离,到处聚会串门,这样就会破坏武汉人民封城所做出的牺牲,导致抗疫失败。
典型的缺乏结果预期会导致“没有希望感”,这使得人们淡漠、放弃。而另一方面,缺少“自我效能”预期,会带来使人感到“无助”的无能为力。
此外,强烈的正面预期会推动人们付出额外的努力,释放潜藏的能力。
就是我们相信只要按专家和政府的要求,去执行好居家隔离,就能提前完成阻击任务,恢复正常的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就是这种对抗疫阻击战强烈的正面预期,推动人们调动一切潜能,克服一切困难。
同样,在我们学习和改变的关系上,结果预期关系到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期待他所学所用的技能行为,可以在所在的现实环境系统中真正产生渴求的效益。
在挑战情景中,以有效行动获得渴求的结果,有助于增强个体对现有能力的自信。
与行为所指向的结果有关的预期是激励的原动力。对成败前景的强烈预期,也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基础。
02管理变化,实现目标,就需要最适宜的假定和预期
人们从过往经历中获得新的参考经验,以及从对未来目标的探索中得到认知地图,由此而形成“计划”,以此“计划”来改变我们的行为。
然而,同样的行为并不总是产生同样的结果。有些因素,比如通往结果的“途径”、所得到的关系支持度、系统内的变数、可用的工具,会决定在系统中特定行为达成渴求结果的可能性。
要管理变化、实现目标,需要将认知地图、参考经验、相关支持、所需工具,组建成为对特定目标、任务、情景来说,最适宜的假定和预期。
在书中,迪尔茨举例说,我们的预期会极大影响我们对于实现特定目标的信心程度。关于实现目标,出现的基本信念议题,都来自于与改变的根本成分有关的预期:
1.对结果的渴求。
2.行动会产生该结果的信心。
3.对行动的适宜度和难度的评估(无论该行为是否产生渴求的结果)
4.能够采取所需行为来完成接近目标的信念。
5.责任感、自我价值感,以及所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感。
按照以上的说话,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以分析。比如,有人想要自己身体更好,出现的信念议题可能就涉及到上述改变的所有元素。
第一个议题:关于对结果的渴求。
首先,我们要看看这个人有多真心想要健康,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想要这些,但很少会有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发生,事实是健康并不总在一个人准则层次的顶层,即他迫切的重要需求。
第二个议题:行动会产生该结果的信心
有人会说“现在健康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即使一个人非常渴望健康,他也有可能质疑能否实现它们,他可能会说:“我不管做什么,身体都好不起来”。
第三个议题:对行动的适宜度和难度的评估
可能有人极其渴望某一结果并相信它有可能实现,但他会怀疑有无实现目标的最适合的行动路径。他们会主张:“我相信有可能实现,但不是用这个计划,等等。”
或者有些人可能认为存在有效的途径,但不愿付出该途径所需要的努力或牺性,或者担心对生活其他领域的影响。
比如,一个人可能相信运动或营养饮食会帮他变得更为健康,但不愿经历改变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第四个议题:能够采取所需行为来完成接近目标的信念。
也有可能有人渴望那结果,认为它可以实现,相信所计划的行动路径很适合实现目标,可就是怀疑自己执行必需行动的能力。
他们可能会想:“要想成功地成实现渴求目标的必需行动,我还不够熟练/坚定/聪明/专心,等等。”
第五个议题:责任感、自我价值感,以及所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感。
即使人们向往某项结果,相信它可以实现,确信所设定行动可以达成目标,也自信有能力掌握相关技能采取相应行动。
但是他们仍可能质疑:“采取行动来实现目标,是否是他们的责任?”
有人可能会抱怨:“让我健康,这不是我的责任,这是专家的工作。我希望能够依靠别人。”
人们也会怀疑他们是否值得拥有健康。这是自尊的问题,有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健康。
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他值得实现某项目标,或他有责任去完成所需的行动,那么,无论他是否有能力,是否了解适宜的途经,是否渴望结果,都没有用。
03评估改变的动机
根据以上的对于信念和预期影响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能够评估和确认整个信念系统,就能帮助别人或者我们自己实现目标。
在《语言的魔力》中,迪尔茨谈到:如果有太多的冲突或疑间,计划和行动就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就如“安慰剂效应”所证实的,鼓舞性信念和假设,可以释放能力和“无意识潜能”,这些潜能被证实在某些个体和团体中都一直存在,但从未被使用过。
明确个人或团体动机水平的方式之一,是评估五种关键信念,我们发现这些与改变的历程有关。可以用下述示例显示的详细陈述信念的方式来评估这些信念:
1.对结果的渴求。陈述:“目标令人渴望,值得为之努力。”
2.获得结果的信心。陈述:“目标可以实现。”
3.对实现目标所需行动的适宜度或难度的评估(无论是否相信该行为能产生渴求的结果)。陈述:“为实现目标所要做的事,很适宜并且整体平衡。”
4.能够做出所需行为的信念。陈述:“我/我们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能力。”
5.自我价值感或所需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感。陈述:“我/我们有责任实现目标,我/我们也值得实现这个目标。”
陈述这些信念之后,个体可以用5点量表,评估对每一个陈述的信心水平,这里1表示信念极低,5表示信念极高。
这样可以对动机或信心方面的潜在问题做出及时和有趣的剖绘。任何低分的陈述,都表明可能有阻力或干扰,需要加以处理。
下图是一个信念评估单,它可以快速评估目标或计划相关领域的信念。你可以在实践中尝试使用一下,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得到达成目标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