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豆瓣。ID:萌橦在读书,文责自负
——
《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本书虽然以高老头命名,但全书除了高老头与女儿的故事线,另一位叫做拉斯蒂涅的大学生的故事线也贯穿始终。他从懵懂无知到追逐名利,在书中完成了从平民向野心家的蜕变。这两条故事线既独立又相互交织,巴尔扎克也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众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
1819年,伏盖太太经营的膳宿公寓非常热闹。这里住着性格各异的人,如大学生拉斯蒂涅,医学生皮安训,银行家的女儿泰伊番小姐,前面粉商人高里奥,还有狡猾阴险的伏脱冷等。
在我看来,拉斯蒂涅绝对是既真实又矛盾的一个人物。起初,他并不了解高里奥,只是听伏盖太太和房客们议论他的种种行为——挥霍钱财无度,暗地里玩儿比自己小好几十岁的女人。拉斯蒂涅对高里奥嗤之以鼻,也和其他房客一样,轻蔑而又嘲弄地称他为“高老头”。
但当他了解高老头的真实身份和经历以后,内心又流露出同情与敬佩,所以他后来改称他为“高里奥老爹”。
但内心的善意,却终究抵不过金钱与名利的诱惑。拉斯蒂涅作为一个底层社会的普通大学生,他原本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爬,最终肯定可以成功。但巴黎社会的现实却残酷地将他敲醒:底层社会与上流社会之间巨大的金钱与地位鸿沟,怎能让他安分守己地向上爬?
所以,他为了跻身上流社会,可以心安理得地写信向家里要钱,也可以左右摇摆,一会儿讨好纽沁根太太,一会儿又和泰伊番小姐海誓山盟。
其实整本书读下来,我并不讨厌拉斯蒂涅,我总会拿他和莫泊桑《漂亮朋友》里的乔治·杜洛瓦相比较。两本书的成书时间仅相差10年,所以很多元素会有相通或类似的感觉。
拉斯蒂涅和杜洛瓦都是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的高手,不过相比于杜洛瓦,《高老头》中登场的拉斯蒂涅身上也许还有一丝“良心”残存。杜洛瓦堪比“大男主”一路逆袭的爽文路数,拉斯蒂涅则显得相对笨拙,却更真实。从结局来看,杜洛瓦的故事在向上爬到最危险处戛然而止,而巴尔扎克却在不同的作品中,让拉斯蒂涅爬到了权利顶端。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宇宙里的重要角色,在《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一明一暗,一委婉一露骨式对他的教育夹攻,使他的野心家特质开始觉醒。而觉醒只是他向上爬的第一步,其后的种种行为,则是他自己的选择。
他并不爱纽沁根夫人,也不爱泰伊番小姐,她们充其量只是他向上爬的工具或踏脚石。在他心中最重要的,无疑是自己的利益。只要能达到目的,他可以今天刚和泰伊番小姐许下婚约,转头就和纽沁根夫人情投意合,将女人的感情玩弄于股掌之间。
不过,要说拉斯蒂涅全无良心,那也是非常片面的定论了。在看到高里奥对两个女儿极尽溺爱奉献一切时,拉斯蒂涅对高里奥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而高里奥则仿佛成为了牵制他的一根无形引绳。当高里奥在痛苦与遗憾中死去,当拉斯蒂涅帮他办完丧事,当他对着塞纳河畔象征上流社会的安伐里特宫大喊一声:“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时,他最后的一点点后顾之忧已经没有了。无牵无挂,终于可以投身到属于他的战斗中,拼死一搏。
本书的结尾堪称一绝。拉斯蒂涅既责备纽沁根夫人对父亲的无情,但他却还需借助银行家的力量去搏斗。所以,他最后可以抛弃一切责怪之情,若无其事地到纽沁根太太家吃饭,也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期待后续的故事。
——
而书中另一重要故事线——高老头和两个女儿之间的故事,在我现在为人母以后再看,却更令人唏嘘不已。有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放在高老头身上,也贴切也不贴切。
贴切是因为他的一生确实为了两个女儿奉献了一切。他为了让他们在夫家过得好,在给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之余,又将自己仅剩的所有财产倾囊相授。对于女儿的要求有求必应,对于女儿的冷漠视而不见。他所做的一切,都将女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而恰恰是这份奉献之心,让他的“计”,止步于自己身无分文以后,也让两个女儿理所当然地趴在他的尸体上吸血。“计深远”,应该是女儿可以获得自己谋生的手段,合法也好,不合法也罢,只要能够自己赚来钱,都算高老头这一生,在家庭教育上仅有的一点点成功。可是他失败得太彻底了,让人惋惜,也让人替他不值。
可悲可叹,他对女儿的爱只有深,没有计深远。
——
这本《高老头》我年少时就读过,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读,却仍然有不同的收获。经典作品之所以可以持续经典,就是因为这里面所讲述的故事,放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给不同时代的人以启发。
正如鲍赛昂夫人教育拉斯蒂涅的话一样:“你越没有心肝,越高升得快。你得不留情地打击人家,教人家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那时你会明白,社会不过是傻子跟骗子的集团。你别做傻子,也别做骗子。我把我的姓氏借给你,好比一根阿里阿德涅的线,引你进这座迷宫。别把我的姓污辱了,清清白白地还给我。”
这话很现实,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分辨何为“能做”,何为“不能做”,不正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要面临的选择吗?也许也正是我们直到今天,还要读这本经典著作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