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个习惯,看国产片喜欢吃东西,而看国外经典大片却是正襟危坐。当然,这部片子也毫不例外。开场,很祥和的场景,儿童奔跑嬉戏,张开的双臂像是遨游在美丽的童年时光里,又像在拥抱这看似宁静的世界。小男孩那双好奇又带着忧郁的淡蓝眼眸是整部片子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我忘不了那双眼睛,闪动着善良,童真和无穷的探索欲。电影色彩的基调是冷色调,仿佛是黑白片,导演用着暗淡的色彩为我们描述了那个发生在遥远年代一个遥远的故事。从小男孩离开家,离开伙伴那颗,一种淡淡的忧伤开始笼罩在心头。很感动小伙伴为他送行的那个片段:大家张开双臂,跟在汽车后飞奔着。用他们之间只有彼此才明白的肢体语言向自己可爱的伙伴告别。说实话,那一刻,有点点的心痛和不忍。或许是我天生不喜面对离别吧,所以不管戏里戏外,总会或多或许的心疼。
在新家,尽管有花园,秋千,大树,但整体色彩依旧暗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如果说,阳光是唯一的暖色调,那么,那一米阳光的温暖却衬托着那个世界愈发压抑和不安。神秘是从那小男孩无意间看到的集中营开始的。父亲从未说过自己搬家的真正目的,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隐瞒自己杀人的任务,是不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深爱自己的家庭,不忍心让他们接触这个世界肮脏不堪的一面?父母亲的角色引人深思,母亲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扮演着刽子手的角色,对待在自己家干活的犹太人,尽管有深深的隔阂,但在那位老人帮助自己儿子的时候,还是说了一声谢谢。可是,那句谢谢,迟疑,缓慢但有透着那么一丝的真诚。母亲道谢的表情,语调告诉了观众,在她的内心,尽管和大多数德国人一样排斥的犹太人,但,心灵的深处仍然存在着丝丝人性的光辉和对人的尊重。父母亲,两个角色是相互交融,但又是相互对立的!在不知道真相前,母亲对父亲可谓是百依百顺。欺骗的谎言揭开后,母亲的崩溃,让我看到她虽然排斥犹太人,但却从未想杀死他们。在那一瞬,两者的矛盾达到顶峰,从而推动整个故事走向了高潮。
那个八岁的小男孩,用自己天真的双眸看着他所不理解的世界。我承认,我很喜欢那个男孩。孩子总是无邪纯洁的,也是无罪的。小男孩双臂张开,在丛林间欢快的奔跑着,那一瞬间,童真写满了整个屏幕,也许那是整部电影中,唯一让人可以面带微笑的画面。只是,我却不知,那到底是飞往友谊的路途还是奔向死亡地狱的奈何桥?孩子间就是没有种族,歧视,仇恨,几句话就可以成为朋友。同位八岁的孩子,萨缪尔却是光着头,穿着破烂的囚衣,惨白的脸色,牙床中已经几乎不存在牙齿。导演用两个不同命运的男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触动着观众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布鲁诺很珍惜他们之间的友谊,为朋友带吃的,带足球。大人家所有的种族仇视在孩童之间演变成了最简单的友情和关怀。我深思:如果最后的结局,两个男孩都顺利的长大,他们是为了各自民族反目成仇还是抛开错误的世俗观继续做着朋友?可是,大人不也是孩子变的?为什么小时候大家或许都是无猜的兄弟,长大就成了仇人?也许,死亡也是最好的结局,以免终究一天,兵戎相见·····
电影的最后,布鲁诺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冒险进入集中营帮助撒缪尔寻找可能已经死去的父亲,不幸遇到纳粹大屠杀,白白陪着朋友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朋友说这是报应,可是,心忍不住的抽搐:孩子何辜?临死前,他们都是手牵手,萨缪尔还在安慰自己的朋友。结局,定格在毒气室门前,那一排排,一件件黑白的条纹囚衣上。光线慢慢暗淡下去,用黑色吞噬了所有,包括那难以言说的悲痛和心碎。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取名《穿条纹睡衣的小男孩》,那一件件条纹衣明明就是囚衣,而睡衣是在暗示观众,最终都是如同睡眠一样慢慢死去么···穿着睡衣,就是穿着死亡的队服,谁也摆脱不了残忍的命运,所以,当布鲁诺换上囚衣那一刻,就注定了那个比悲上更悲伤的结局。只是,两位无辜的孩子或许至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为什么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为什么不能愉快的玩耍了······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透过两个八岁小男孩的眼眸,我看到这个世界还有纯净的面孔,只是复杂的大人们已经污染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