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某一个瞬间突然很讨厌这个虚伪的世界,厌恶那些漂亮面具后的真实面孔。灯红酒绿霓虹闪烁泛着不真实的光,戏子粉墨登场,男男女女把酒言欢,大千世界竟找不到一个放空灵魂的地方。
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都不会是我们常规所认识的那种“好孩子”。他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抽烟喝酒,不合群,早早地看清楚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我老是在跟人说“见到你真高兴”,其实我见到他可一点也不高兴。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说这类话。
学校生活的不如意让他开始了一天两夜游荡纽约的生活。原本对成人世界的厌恶渐渐演化为好奇,然而生活欺骗了他。被欺诈,被逐出旅馆,被误解。就在最失落的时候他遇见了善良的修女,后来又想起了老友琴和天真可爱的妹妹菲比。
他决定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要赚钱建一个自己的小木屋
余生就在那里度过.....
我要订个规矩
谁都不能在这做什么虚伪的事
谁要做谁就滚
就那样安静的守望在悬崖边告诫孩子们不可以过去。悬崖下也许代表的就是灰暗的成人世界,面对这些最纯真的灵魂,他甘心付出。
菲比,他的妹妹,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懂他的人。他向菲比说了自己守望者的计划,妹妹菲比坐在旋转木马上开心的笑,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关系,此刻有的只是无尽的欢乐。霍尔顿在那一瞬间对这一切已经释然。他戴上心爱的鸭舌帽,大雨冲刷了那些不愉快的回忆,他还是那个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少年。小说结尾霍尔顿并没有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他又住进了精神病院。一个愤世嫉俗的少年单纯梦想终究没有实现,这似乎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时代的热潮席卷了整个社会,生活无处不充斥着名利的比较,又有谁会关注一个少年的单纯梦想?
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作者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书里看到是霍尔顿对这个世界的满腹牢骚,有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而我却觉得我们所有人都和霍尔顿相似,却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他,年少时总会有五彩斑斓的梦,长大后梦想和初心成了一种负担,它成了很多人争名夺利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不要让蜜糖般的语言蒙蔽你的双眼,不要将情绪的钥匙交给他人,不要沉浸在欲望的假象里。
每当我听到这个书名或是霍尔顿的名字的时候都会想又是谁翻开这本书,在成长的道路上远了些。就像乔治奥威尔所言,这世界上多了一个人读《1984》,自由就多了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