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殊的植树节,不能像往年一样结伴去植树,但依然心怀种树这件意义非凡的事,想起和种树有关的故事,有关的诗文,品味种树里的人生哲学。
把爱传递下去,洒满人间。一个让病人种树的故事:杏林佳话,向我们诠释了大爱无边。三国时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但他看病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只要求病人种杏树。重病被治好的,要在他的园子里种5株,轻病被治好的种1株。历经多年,经他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园子里的杏树也有了10余万株,成了一片美丽的杏林,所以人们也称他为“董林杏仙”。渐渐有很多人来杏林买杏,他又不收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摘取杏。每年董奉用杏子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穷苦的贫民百姓。他美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激励着后来的很多医生,都学习效仿他,用病人馈赠的东西接济贫民。使得美好的医德,爱民之心代代流传。
帮助别人时,也要照顾别人的尊严,委婉而周全地帮助,让别人不至于接受了而感到惭愧。还有一个让故事也是讲让人种树的,但又与杏林佳话有所不同,不仅向我们讲述要用善心帮助别人,还告诉我们帮助比人时要保护别人的自尊。这就是明代杨士奇的《万木图序》,明代杨荣为了使后代谨记祖父杨达卿的美德,遵从祖先遗训,而创做了《万木图》,杨士奇为图此作了序。序中讲述杨达卿在元代末年为赈济灾民,又为了不使灾民受施而自愧,就采用种树救灾的办法,在某山上种树就可领取粮食,也不记下姓名,用这种方法使穷人接受帮助时不至于感觉心里亏欠太多。当这些树长大后,他又告诫子孙后代,把这些树送给有需要的人,将来有建学校、造桥梁和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给他们;有家贫要造房、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不要用这些树来为自己谋利益。做好事,帮助别人,还非常讲究做好事的方法,照顾接受者的感受,真是贴心周到。
做事情要未雨绸缪,从长远考虑。《齐民要术》中讲到一个叫樊重的人,他想做家具,先种梓树和漆树。有人嘲笑他恐怕来不及,他没有理会,依然坚持种着,过了很多年后,这些树都有了它们的用处。之前笑他的人们,都来请求借他的木材。作者不禁感叹:这样的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有些事情,可能不能马上见到效益,但从长远看,还是有利的,那就去做吧,不能只看眼前,眼光要放的长远一点。古代有的地方有风俗,在刚生下孩子后,就为其种下二十棵树,以备将来结婚所用,为长久的将来考虑,又早早做好准备,真是明智的选择。
过度的管理与帮助也许是一种伤害。种下一棵树后,最关心的当然是它能不能顺利长大成才,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个善于种树的人讲了他的种树之道,“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应树的天性,不要过多的烦扰,虽然作者借此来讲为官治民之道,但对于一个单位的管理,对于我们育儿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过得的烦扰,那将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有好的愿望,还要有科学的做法,不要太多的约束和禁锢,适当的放手,也许才更有有利于健康成长。
心中有梦,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耐得寂寞,持之以恒,才能有最大的收获。从法国作家让•吉奥诺的《种树的人》里,我们看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用年复一年的努力,种下一棵棵希望之树,让原本寸草不生的荒野之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最美的人。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种树人,默默坚守大山,坚守沙漠,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青翠的绿色。做一个心中有梦的人,做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像种树一样,一棵一颗,一点一点的积累,你终将会种出属于自己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