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天津人,都是天生的段子手,不止听相声自带捧哏功能,而且时不时说出一两句话,听着那么简单,但就是那么有道理。
我先生说:“当年骑自行车上学,路上骑一个多钟头,觉得路怎么这么远呢。后来,上班了,出差越来越多,走的地方越来越远。下了班自驾开上高速,晚上就躺在四百公里以外了;早上六点还在家收拾行李,下了飞机一看,刚到中午,就跑大洋彼岸去了(必须解释,咱们在东方,往西飞有时差)。到处跑跑颠颠,觉得世界小了,心也就宽了。”
世界小了,心也就宽了。这句话是可以琢磨出味道的。
有一句古话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古人就觉得小麻雀飞不高,所以眼前也就枝头半空这点地方;但是鸿鹄不一样啊,振翅起飞,翱翔于云端,眼前豁然开朗,万物展现于脚下,眼界不同,志向当然不一样。
对于成人如此,孩子在身体成长和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时期,更是如此。当孩子“立起个儿来”,带她出门走走就比学才艺更迫切地提到日程安排上来。
2.
平时,我把家里的出游分为渡假和旅行两种。渡假,可能是和家中老人,或者约三五好友携妻带子一起,去一个在车程四五小时的农家院度假村,休闲玩耍。很有《醉翁亭记》里面“滁人游”的热闹赶脚。
在孩子四五岁以前,我们大多就组织前一种渡假。关系好的三五朋友亲戚,几个家庭,孩子大小也能凑出两三个,在一起出游。
孩子在家里,一般都被老人和父母包围起来,高高供着。在外面呢,很多人在一起,让孩子体会一下,并不以自己为中心的氛围。好几个满地跑的孩子,家长放开手去,不手把手地拴在身边,绝对是一种考验和锻炼。
年龄大一点的,要告诉孩子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学会照顾人、做好榜样;年龄小的,教导孩子不能任性,听哥哥姐姐的话。即使这样也难免哭闹,抱起来哄一会儿,擦了鼻涕就接着去玩。
这场景,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考验。这样的聚会渡假,对孩子迅速融入集体、学习和他人相处,绝对是有利无害的。
和老人一起出去,我会提前告诉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身体不好,不能快跑快走,所以不要跑闹,要领着老人的手。而且在外面不能要这要那,自己到处跑,等等等等。
在陌生的环境,给孩子提一些要求、立一些规矩,执行起来比在家里更容易。在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旅游是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不只有他(她)是主角儿,不能大人都围着小不点转。
3.
另一种,就是纯出游的旅行,对某个地方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地方美食感兴趣,常常起兴,定了那个地方的车票,背个背包就走。
不跟旅行团,也未必去的都是最著名的景区景点。在一个地方订旅店住下来,拿了地图手机问了路到处走。往往旅游团蜻蜓点水一两天的地方,我们会驻足一个星期,尽游兴,也用尽了假期才踏上归程。
孩子四五岁,就开始由我们夫妻两人带着出门游玩了。
因为孩子大了一些,不用背着抱着,身体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去的地方远一点也没关系。
背着简单的行李,不会如自驾一样,锅盆碗碟,孩子的一切都带着,孩子学着适应旅途中的简单。
自由行总会有各种小状况发生,孩子习惯和家长一起,面对突发状况,克服旅途中的困难,绝对是在家没有的锻炼。
孩子六七岁点,我就给宝宝预备一个双肩包的小包,把路上她想要带的东西,摆在她眼前。一起精简行李、指导她打好背包、要求她自己背着上路,看着小大人一样的宝宝 ,有滋有味地做着这些,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最简单地说,没有四老和旁人在身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更强,感情联系更紧密,说白了也更听话。(我在偷笑)这个收获绝对是“物外之趣”,旅游本身意外的增值。
还有一点,是对家长的要求,“精神食粮”要做足准备。有一次,带孩子参观一个景区的蜡像馆,四岁的宝宝只看了几个卡通人物,然后就兴致缺缺的闹着要走。
但买好的大巴还有两个小时才开,也为了拖延时间,我就搜肠刮肚地讲那些历史人物、学者名人的故事。宝宝的句话让我很受启发:“妈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呢?”
我说:“因为妈妈爱看书,看过就记住了。”我发现宝宝对我不专业的导游讲解,很感兴趣,于是挖掘他爸爸理工男的知识储备,给宝宝继续“扫盲”,三个人一起,有说有笑溜达了一个多小时。
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去每一个地方之前,我和先生先恶补百度一番,地理历史的知识,都多多少少储备一些。
在路上聊天时,说给宝宝听;景区游览时,有意无意在展示牌前多停留,引导宝宝自己读介绍:这大概就是古人的“知行合一”吧。
去过长白山景区,我们又跑了好远去镜泊湖和地下森林。一路上,我给他们父女大讲“堰塞湖”的形成,以及火山口形成原始森林是多么不容易。
于是,一个普通的两边是山的大湖,就多了几许神秘的色彩;沿着栈道上爬下走的山路,也因此变得更有吸引力。
这其中的收获,不止是让孩子“见世面”这么简单。
4.
不要让宝宝成为旅途中的“熊孩子”,也是大人和孩子共同修炼的过程。
在六七个小时的动车上,有的孩子跑来跑去、不管不顾地大嚷大叫,惹来大家的目光,家长却不自知;有的狠踢前面的座椅,不高兴就拿家长撒气,没有教养还扰乱别人,家长却无能为力;最无语的是上次,四个小时里动车车程,一家大人和孩子一直在打扑克,拍拍打打吵吵闹闹,让一个车厢都无法安静。
这些旅途中的“熊孩子”,是家长惯出来的,可扰乱的不止是自家大人。从小奶奶说,在外面要守规矩,不能让人说没家教。被人这样说,说的不止是你自己,还有大人没有教育好你。
旅途在外,要让孩子具有“公共意识”,在公众场合遵守各种规定,有秩序,不给别人带来困扰,这一点家长的言传身教都一样重要。
孩子终究是孩子,让十来岁的孩子安安静静呆好几个小时,无事可做,并不现实。所以我们会带上几样小东西。
笔和纸。宝宝从小喜欢画画。五六岁时还画四个漫画。一个小桌子,能让她画半个小时,再听一会儿她讲讲画出来的故事。轻轻松松、高高兴兴,远离电子产品。
一个孩子喜欢的小玩具。我家是女孩,所以我常常让她抱一个喜欢的小玩偶,这在途中给我们省了好多心力。有时我们告诉她的事情,她又会和玩偶说一遍,而且路上有时好像过家家一样,和玩偶玩一会儿。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长时间在陌生环境中,比成年人更容易产生紧张情绪,免疫力会降低。旅游来来去去一个多星期,有这样一个熟悉的伙伴,陪在孩子身边,心理上也是一种安慰,降低恐惧感,减小孩子生病的几率。
最后,重要事情说三遍,带书,带书,一定要带书。在火车飞机上的时间,好像是从平时的生活中“偷”出来的夹缝时间,没有平时工作的压力,没有家累的负担,拿一本书在路途中读,绝对是惬意的事。
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抱孩子在腿上,轻声细语地讲故事。让孩子明白,公共场合不能高声大气打扰别人,慢慢度过亲子时间。
大一点,孩子自己读一会儿,再和大人聊一会儿;八九岁以后,就能够自己很投入地阅读了。
这个习惯,是一天天养成的,妙处也并非一天能够体会。你把手机IPAD扔给孩子,是一时省事,可后遗症也很顽固。
饭要一口一口吃,日子一天一天过,孩子一点点长大的过程中,带他(她)去更多的地方,看过北方的山、南方的水,体会异域的风情,收获颇丰的不只有孩子,还有陪伴孩子一起的你。
不要觉得,孩子还小,长大让他自己去呗。一个旅游,积累的不止是景点门票这么简单,收获的是知识、能力、素养、亲情好多好多……世界那么大,我想带孩子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