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陈老病逝的消息,感慨不已,陈老为中国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说,为我们80、85后,留下了那么多的青春记忆,感谢您!您可安详、一路走好。
今日才陡然醒悟,陈老,和茅盾文学奖,是他们为我们撑起了心中思想的广袤荒原,他们是我们青春的记忆和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在瓶子的豆瓣上,陈忠实、路遥、莫言、三毛、余华、王蒙、苏童、迟子建、贾平凹、王安忆,这些作家,都有一个标签,叫做“那个年代的作家”。
关于“那个年代”,瓶子一直感觉很遥远,但细数过来,却比我们熟悉的大明宫、清宫计现实的多。陈老一走,又唤醒了我的青春记忆。现在想来,我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还年轻着呢!
最先接触的是路遥。对他的《平凡的世界》不能再多爱,图书馆看完三部曲,又买回家,隔了两年,发现有精装版,又买回家,逢人就推荐,推荐到现在,竟然出了电视剧,又把电视剧看了一遍。
接下来就是陈忠实,《白鹿原》大名鼎鼎,却成了语文老师口中的“禁书”。但由于太喜欢“那个年代的作家”,又偷偷摸摸搞到一本,不看就算了,一看,感觉不仅脑细胞不够用、这情商也不够用啊!那时候还单纯,太宏大的场面、历史跨度太大、人物众多、故事离奇曲折,对我来说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看来,现在是时候再看一遍《白鹿原》了。
然后是莫言。最先看的作品是《生死疲劳》,然后是《蛙》。余华,《活着》写的很赞,但他的《兄弟》却成了班上男同学争相传阅的“圣书”。那会儿我被《活着》吸引,也买了同是余华写的、新出的《兄弟》,但班上的男生并不知道我有在看,很多年后,有人提起此事,我说我也有在看啊!他们一脸惊讶,好像小秘密被我知道了似的。
然后,王安忆、 苏童、贾平凹等作者陆续进入年轻的我的视线。
那时的人生经历和双商是不足以看得懂“那些年代的作家”的,但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他们的思想好像透过小说流转到了我的心中,在我无意识地情况下生根发芽,帮我积淀了一层层肥沃的土壤,积淀成一个广袤的荒原。
在这个荒原上,我可以放开胆子自由嬉戏,因为我知道,它就像大地一样,不会抛弃我。以至于到现在,我的一些人生经历和选择,都有这个荒原稳固的支撑,我不后悔、不忐忑,它帮我在正确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2.
今天,要为茅盾文学奖正名。
自从互联网普及之后,国与国的界限被打开,外国的很多思想真正渗透到了中国人、年轻一代人的思想内。圣诞节、情人节就不说了,文艺一点的青年,也重点关注“诺贝尔文学奖”,一到出奖日期,微博、微信上全都是人,各种转发评论,等待着出奖结果。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最伟大的奖项之一,获得此奖的作家也无疑是十分优秀的。
但是,我们忽视了曾经珍视无比的“茅盾文学奖”。
私以为,茅盾文学奖,才是中国青年更应该接触的,直白一点,就是指读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国人更能产生内心深刻的共鸣,帮助年轻人建立心中的思想高地。
1981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茅盾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一直因为“曲高”而太过“和寡”,纵观茅盾文学奖所有的获奖作品,大多都是现实主义的、史诗的、民族性的等,即多为现实主义文学。
让我们来看看茅盾文学奖的几个属性:
(1)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只接受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很难写,写过的人都知道。长篇小说的可读性也非常强,老少咸宜。长篇小说,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故事发人深省的文学体裁。长篇小说,场面宏大、历史跨度大、逻辑性强、涉事面广,可以从中学到很多。
(2)思想性的现实主义文学
茅盾文学奖喜欢有思想的长篇小说。我就不明白了,现实主义文学有什么不好的?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网络小说评不上茅盾文学奖,就是茅盾文学奖的不对呢?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偏爱年轻人、不会向网络文学折服那样,茅盾文学奖也不会放弃传统价值这个根本。
现实主义文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那些经历不了的人和事,能够帮助我们从各方面多角度看待人生,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自己心中的思想高地,有什么不好的?
(3)艺术性的小说
说到底它还是小说呀!小说,又好读,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欲罢不能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家都应该去尝试。
结:
或许,《白鹿原》、《平凡的世界》、《蛙》、《长恨歌》,你都觉得太脱离自己的生活,又不如那些网络小说、不如清宫计的电视剧、不如傻白甜类型的电影好看。
但,文学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仅仅源于生活的作品、甚至脱离生活的作品,乏善可陈,看完就忘。另外,如果你是为了消遣,有远比傻白甜的清宫计有意思的事情。
但,茅盾文学奖有它自己的道理。它这一剂良药,已经比那些哲学和抽象文学可口的多。
如果你不读,怎么知道,它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