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一个嗜好,如果学到了某样新的学习方法,我就会尝试用那套方法研究它本身。正如我之前的《用“行动阅读法”来整读“行动阅读法”》(详情请阅读http://www.jianshu.com/p/7be0de246bce),我觉得这样很有趣,既能够加强对方法的理解,也能够当作一种实践练习。于是,我就在A4方格笔记本上画线做了篇拓展笔记。然后,为了方便阅读,我现在把笔记的内容改成了这篇文章。笔记是记录在表格方框里面的,标题栏我会用黑体字显示,请对照我前篇的模板图片,在头脑中想象一下把本文的段落“粘贴”到方框里面。
知识点阐述:
整体性学习策略强调将信息编织到知识网络中。要求我们主动探索知识的背景来源和形成过程,思考类似理论的异同,了解提出该知识理论的作者以及该作者的其他理论,我们还要去罗列围绕这一知识点的事实,寻找反方的理论或者现实案例来帮助证伪,最后,我们还要绞尽脑汁去想其他跨学科领域中有哪些模型和这个知识点是类似的。我们以要研究的知识为核心,主动去联系其他的信息。如果把要研究的知识想象成一只章鱼,外部信息想象成宝贝,那章鱼伸出的触手就是这些联系。
知识从何而来:
随笔。作者观察到学得好的同学总是试图去寻找知识间的关联,而学得慢的同学却往往只会死记硬背。
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者和一批追随者的亲身学习实践。
知识为什么以那种形式存在:
作者认为所谓的聪明是指技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而且信息的组织方式非常适合完成自己的目标。作者试图分享他所发现的能让人变聪明的办法。
谁提出来的:
斯科特·扬
提出该知识的人是否还有其他发现:
《超效率手册》,《在办公室外思考》,《如何改变习惯》,个人网站ScottHYoung.com
类似知识的异同:
赵周的“拆书法”。相同之处,两者都有一个“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点”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区别之处:1,拆书法更适合用于团体读书,能够群策群力快速找出更多的现实模型;整体性学习法更适合个人自学,短期内找出现实模型有点困难,但是可以事后慢慢添加,成长性比较好。2,拆书法课程金钱和时间成本高,整体性学习法只需要纸笔。3,拆书法强调理论单向联系实践并指导实践,主张拿来就用,不去辨别理论的真伪;整体性学习法要求我们去寻找反方论点论据来证伪,也鼓励我们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去伪存真;4.拆书法的联系仅限于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线性联系,整体学习法着眼于理论的多维联系,更注重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刻意去练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拆书法花费时间较少,可以更快地拉近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但它对挑书无指引,更像一阵风,难免让自学者后继乏力。整体性学习法更为耗时,要求我们去寻找类似的知识进行对比,还引导我们了解该作者的其他思想,这为我们挑选别的书提供了部分思路;
围绕这一知识点有哪些事实情景:
查理·芒格的跨学科思维理论体系
反方理论观点证伪/实践检验理论: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用,但是不锻炼创造性思维,而且方式过于机械呆板,在“其义自见”之前容易遭受挫折,打击积极性
2.一本书只要找到一句有用的话就值了——有时间的话做下拓展也可以帮助自己触类旁通
3. 当书本的国王,不当奴隶——平常心对待即可
4.与“拆书法”的异同分析让我对两者的认识更为深刻
跨学科的类似模型与比喻:
罗马与外界的连接道路越多,才可“条条大路通罗马”;人际关系网越广,有事的时候才可第一时间找到对的人;蜘蛛结好了网,虫子来了才不会错失良机;渔夫捕鱼,用网比鱼叉和钓竿有效;建万丈高楼也少不了脚手架
OK,分析就暂时到这里结束了,这是我第一次用模板的方式来为“整体性学习法”做笔记,还有点生涩。我是用纸笔做的笔记,相似的电子版在这里:https://pan.baidu.com/s/1bBoowQ
我现在手里能用的模板有“晨间日记曼陀罗九宫格”,“整读法”,“黄金三分法”,“整体性学习”。另外,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我也弄出了一个模板了,可惜使用上面还有点不畅,不习惯。成甲的“事实与反思”,“案例与底层规律”模板也在准备阶段,但是还没想好怎么用。赵周的“拆书帮”也可以弄个简易型模板,和斯科特·扬的“积极阅读法”有一点类似,哪天一起分析下。以教为学的“弗曼技巧”好像也很有趣,值得列入清单。与“项目化思维”有关的书籍还没有收到,希望也能弄出一个好的模板出来。最后,读书的难点与困惑点该怎么整理,还没有头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