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追影子的傻孩儿
为什么长大后就不再追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1.
小时候,我指着卫生巾问我妈:“妈,这是什么”
我妈说:“这是清洁的,讲卫生的人才用的。”
我说:“我怎么没看我爸用。”
我妈说:“你爸不爱干净。”
卫生巾是个具体的东西,我妈能回答。
2.
小时候,我看见隔壁多了一个小孩儿。
我问我妈:“妈,我从哪儿来的。”
我妈:“你是41路车站旁边的垃圾桶里捡来的。”
我:“隔壁小孩儿也是那捡的吗?”
我妈:“那妈妈就不知道了,公交车站太多了。”
从哪儿来,是个晦涩的生物问题,我妈勉强能回答。
3.
小时候,我看见二爷爷走了。
我问我妈:“妈,二爷爷去哪儿了?”
我妈:“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治病了”
我:“那还回来吗?”
我妈:“那地方比咱们这好,不回来了。”
我:“那我不是见不到二爷爷了。”
我妈:“你好好学习,二爷爷就看见你。”
我:“哦,好。”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努力考一百分。
我喜欢数学,数学能考一百,二爷爷能看见我。
我不喜欢英语,英语老不及格,二爷爷看不见我了。
二爷爷去哪儿了,是个关乎死亡的问题,妈妈很难回答了。
4.
小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一个阳光,开朗,要强的女孩子。
考试考不好,从十七楼跳下去,走了。
我回家问我妈:“我们为什么活着?”
我妈:“人就活一口气。”
我:“一口气是什么?”
我妈:“脸面,活得有皮有脸。”
我:“为什么我们要依赖别人的眼光活着?”
我妈:“不然活着什么劲。”
我:“不能为自己的选择而活吗?"
我妈:“不是你想选就选的。”
我不同意母亲说的,可是我又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而活着,是个终极问题,母亲好像有个答案,我好像有个没找到的答案。千万个路人,千万个答案。
母亲没法回答了。
后来,我一直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在孤独、失去、失意的时候,人在好的时候大多会飘起来,飘到天上,天上没有这样无聊的问题。
为什么它是个无聊的问题,因为它没有收益,不能赚钱、权、性、乐,寿,对它的思考,对现实生活没有帮助,徒增烦恼。
唯一能赚的是知,可是知识,特别是哲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吵了几千年,现在有哪个哲思全世界认同了?
没有。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就是那么无聊。
但这个世界奇妙就在于,凡事皆两面,无聊和伟大就是一张纸的两面。你看到哪面,是你的本事。
如果你足够多情,世界又何止两面。
举个例子:
如果你聊天,问你朋友:“人为什么要活着?”
A反应 你朋友说:“你没事吧?遇上什么困难了说阿,千万别想不开。”
B反应 你朋友说:“你看看,读了书境界是不一样阿,成大哲学家了。”
C反应 你朋友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呗,嘿,你看,那边儿走来一小妞。”
D反应 你朋友说:“为了音乐、读书、电影和花儿。”
所有反应没有高低贵贱,只是我们能接受和我们不一样的反应吗?
在生活里,多数问题,我们习惯用某一种解释思考,思维惯性,排斥其他反应,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黑白的,没有可能性的,无聊的世界。
没有创造力的根源如此。
木心先生说:“哲学、文学是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
我说:“能从无聊里看出伟大,是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
最无聊的事,就是最伟大的事,不懒,仔细观察,还有的选。
伟大有标准吗?为什么而活有标答吗?
一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读书,文学,也跟“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一样是无用的、无聊的、无意义的。
莫言说:"文学最大用处就是它没有用处。”
另一话,当科举把读书、官位、财富挂钩时,人们开始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讲个故事:
福楼拜,作家,写《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老师。
给福楼拜一个伟大,不为过。
小时候,他老爹不同意他从事文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些垃圾玩意儿,两个人吵架,老爷子说:“你学这最没用的东西干什么?”,儿子说:“脾脏有什么用?但割去脾脏,人就死了。”
后来福楼拜死了,他的学生莫泊桑说:“终于,这次他倒下了,文学杀死了他,正如爱情杀死了一个情人。”
左拉说:“情形是这样的,这里五分之四的人不知道谁是福楼拜,另外五分之一的人都恨他。”
木心讲述:送葬者寥寥,但有左拉,莫泊桑,屠格涅夫,够了够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伟大的人,大家恨他,送葬者少?
仔细一想,尼采走的时候也和福楼拜一样。
但又有反例,法国作家,《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死后举行国葬,万人相送,满街哀鸣。
同是伟大的作家,为什么获得人世最后的待遇不同呢?
他们在意是否有人送葬吗,有人送会高兴些吗,没人送会不高兴些吗?
我不知道。
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是,伟大没有唯一标准,每个人为什么而活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我怎么知道 “我的活法” 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无聊还是伟大。
纪德在《地粮》里有一句话说:“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成为人群中不可更替的一员。”
我觉得:“有个好公式,要担当人性中最大的可能性,成为你自己,你自己原本就独一无二,原本就不可替代。”
可惜的是,有不少人担当了人性中最大的可能,却没有几个人是自己了。
在没有标准的世界,评判活法的优劣,只能看你是否变成了你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
我不相信谁生下来就梦想成为一个庸碌的人,但不知怎地,过着过着就成了一个庸碌的人,找原因,我们没有成为最初想成为的自己。
追问,我们为什么而活,除了帮助我们从无聊问到伟大,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追问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两个公式:
① 为什么而活 → 你的答案 → 你这么生活了一生
② 为什么而活 ← 你的答案 ← 你这么生活了一生
两个公式唯一的区别是箭头方向。
第一个公式是从你出生的角度来看一生,第二个公式是从你死后的角度来看一生。
所以追问:”我们为什么而活”,能够看到我们会怎么度过一生。
这就是我知道的,预知未来。
(完)
傻孩儿:
一个独立的作者,南方祖籍,北方生长,随着生活南北辗转。
二流大学新闻系,美其名曰文学学士,曾为主持人,演讲冠军,最佳辩手。
三件事在坚持,原创写作,读书分享,演说教练。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载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