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布加兹海湾》是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成名作,这部中篇小说于1932年问世,主要描述了俄罗斯人民改造自然的斗争经历。
这部作品将文献资料与艺术构思有机结合在一起,被评论界称为一部“科学小说”。
回想这部小说构思的过程,帕乌斯托夫斯基进行了下面的说明:
在作者的童年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了火星。
父亲告诉他:“火星是一颗死亡中的行星,以前也曾像地球一样美丽-有大海,高山,还有茂盛的草木。但是后来大海和河流渐渐干涸了,草木枯死了,高山彻底风化了,于是火星变成了一片大沙漠。火星上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的地球将来也可能发生,不过,这是亿万年之后的事情。”
从那时起,对沙漠的恐惧,就成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念头。后来,在祖父的家乡,他真正领略到了沙漠的滋味。
童年时代的印象,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淡忘,但是沙漠的可怕继续存在于作者的记忆深处,偶尔也会浮上心头。只要一出现干旱,就会引起他无名的焦虑。
1931年,作者去奥廖尔洲的利夫内市避暑,这是一个他之前从未来过的地方,他想找个没有熟人的小城市,可以在那里不受任何人事的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创作。
然而事与愿违,房东家发生的事情干扰了作者创作的心境,生活把他的天真幻想彻底打破。
帕乌斯托夫斯基不得不从郊区搬到市区,住进了另一户人家。在那里,他结识了地质学家瓦西里·德米特里耶维奇·沙茨基,这个人就是他未来的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的主人公之一。
这位地质学家在地质考察时被白军俘虏过,虽然毫发无损,但却精神失常。沙茨基在神志清醒时,经常谈笑风生,口若悬河。
通过他的介绍,帕乌斯托夫斯基第一次知道了卡拉布加兹海湾的情况。那是里海的一个恐怖神秘的海湾,海水中的芒硝储量取之不尽……
沙茨基对沙漠的恨极其强烈,他把它称之为干瘟、狼疮、破坏大地的癌,自然界令人不解的卑劣行径。
应该降服它,不让它喘息,应该不停顿地、致命地、无情地对它进行打击,直到它一命呜呼……
沙茨基的胡言乱语唤醒了作者心中沉睡的对沙漠的仇恨,一部关于消灭沙漠的小说构思就这样产生了。
在返回莫斯科的火车上,帕乌斯托夫斯基看着窗外的种种生动景象,心中涌动出欢乐激动的愉悦之情,莫名其妙汇成了一个决心---创作,创作,再创作!
之后,作者在莫斯科游历了里海阴沉的海岸,在列宁图书馆读了许多书籍和科学报道,甚至读了描绘沙漠的诗歌。
为了赚取去卡拉布加兹海湾实地考察的经费,作者后来接了《三十天》杂志的特写任务。在完成特写期间,他一直念念不忘构思中的卡拉布加兹安湾,随时注意收集各种有用的素材。
这些素材并没有都用在后来的《卡拉布加兹安湾》中,但是作者相信:它们随时会在新的作品中复活。
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卡拉布加兹海湾》时,主要考虑的是生活中许多充满抒情和英雄主义性质的东西,力求将这些性质表现得生动而准确。不管小说中写的是芒硝的故事,还是在北方森林里盖造纸厂的故事。
这些故事能够以如此巨大的力量撞击人们的心灵,作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故事的真实和理智,他相信心灵的拯救威力和人们对大地的无比热爱。
优秀的作品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并高出生活,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