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的人什么状态?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事业自然成。
不止是今天,每一天我都很幸福
Flow and Happiness
Happiness,is the sunshine in life, is the inner satisfaction。
在展开今天文章之前,先讲讲在我接触到心流(福流)这个词之前,我已经在我身边的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状态。
一个是我的发小大哥,几十年如一日的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默默前行,最终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前些年,有一天我问他,这么多年,让你坚持下来,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他思考了片刻,跟我说了四个字:忍受孤独。
我能够理解他讲得这四个字的份量。这是他从小父母被关牛棚,院里不少家长甚至告诉自己的孩子,别跟他玩等等,这段成长经历对他的影响;后来长大在一个红二代环境中受到的排挤环境下,一步步走出来,得到的发自内心的感触。
有人说过一句话,伟大的毅力因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能够长期的坚持,一定是心中有着超乎常人的目标,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和勇气。
再说一个自己的亲人,自回到澳洲十来年时间,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一些成就。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就是内心有一种对xx有一种极度的渴望,这导致他非常的专注,这十几年,无论身边的人跟他说什么,任何诱惑都完全被忽略,只是专注坚持在他喜欢的一个领域,也因此而越来越专业,引起很多同行和前辈的关注。
自然,这与他生长的环境,还有后来接触的很多人有关。以后,再详细叙述,因为本文重点是说心流—福流。
一个人发愿以后,能量就上来了。
开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智慧,是人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实践,检验的见证,这是人心化做的智慧,非是大智慧,大智慧是需要获得静定后的开启。是除掉一切业力的转化,如果你的思想意思还带着不论是善是恶,都还是存在着业力。
说,我行善积德能产生智慧吗,不能,那是积福德,福德是一个人的命运关系,智慧需要功德聚存。
生善业,除恶业,是给自己创造福德的资粮,人没有福德,一切皆不顺,环境不好,清静没有,身心交瘁,没有毅力,无法前行。
在正式进入主题前,先介绍一个小小的心理现象,可以让我们一下子快乐起来。在刷牙的时候,可以试着轻轻咬住牙刷的前小半段,然后对着镜子中的自己微笑,或者是傻笑,一两秒后就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开心地笑了起来!这时,其实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叫做“福流”的状态中。
福流(Flow,曾译为“心流”,后由彭凯平教授更名为“福流”)是积极心理学开创者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意思是:
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的心理状态。
通俗地讲就是享受过程:全身心投入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并且能连贯流畅的持续下去,时间再长也不觉得累,整个过程内心充满喜悦。
比较直接的例子是和一群频率相近的朋友一起打球,可能几个小时下来也不觉得累,反而是充满了喜悦和快乐。
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的一个幸福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行动或创造时,那种全神贯注、乐在其中的心理现象。
福流是一种感觉、状态和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能推动自己完全投入进去,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进入一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
它包含愉快、高兴、忘我等情绪,同时伴随着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在这种状态下,人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米哈里提出福流的产生需要三个因素:
首先是清晰的目标,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并更容易进入福流状态;
接着是及时的反馈,当我们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时,我们会更容易了解自己的进展情况,从而更加专注于当前的任务,并更容易进入福流状态;
然后是技能与挑战的完美匹配,当我们面对的挑战与我们的技能水平相匹配时,我们会感到既不会过于困难也不会过于容易,而是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们更加容易进入福流状态。
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福流,当我们的心沉浸在我们所做的事情时,往往能体验福流状态。
欣赏一部好的电影,一本好的书籍,一首好的诗词,一段好的音乐,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福流。同样,和朋友谈心、和亲友聚会,乃至是解开一道思考了很长时间的难题,也可以产生福流。
幸福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心中,在生活中。
所谓“极致的幸福状态”其实就是我们身心完美交融的快乐体验。
福流理论告诉我们,现实的幸福不但需要折腾,而且是有方法、有巧力、有乐趣地折腾,必须达到心理上的“黄金分割点”:
不折腾,闲得慌,空虚无聊;太折腾,累得慌,即便达到完美也难以抵消心理的倦怠和疲乏。
幸福在于“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回顾人生历程,我们不可否认,开怀大笑、安逸闲适的时光终究短暂,大部分时候,我们不是在折腾,就是在去折腾的路上。而福流,正是我们对幸福的极致体验。
我们看到的许多成功人士做事情完全出于兴趣,乐趣来自活动本身,而不是任何外在的诱因(如报酬、奖励、被他人欣赏等)。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有很多思想家、哲学家、宗教人士谈到过这种奇妙的、极致的幸福体验。尤其是东方的传统文化,如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包括禅宗,经常提及这种由心理活动产生的神奇的快乐体验。
心理学领域有很多学者把这种体验翻译成“爽”“心流”“极致”“涅槃”等,现在称之为“福流”可能更贴切,因为它是一种幸福的终极状态,音近,意近,神更近。
《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描述这种自娱、洒脱、旷达、愉悦的感觉,那是一种真正的物我两忘、身心酣畅的绝妙体验。
庄子在《南华经》中特别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这种流畅的福流体验——
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工作时,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酣畅淋漓的状态。
原文是这样写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王在震撼之余,情不自禁地问庖丁,你解牛的技术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出神入化、行云流水?庖丁回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见牛;三年后解牛,我眼中无牛。因为此时此刻,他已经进入一种极致的体验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福流状态。
心流是动态的,但其表述方式是静态的。而福流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境界,这样一种流动着的幸福能长久地存在。
心流触发的条件
心流触发的三个外在前提:
1、明确和具体的目标(Clear &Concrete Goals)。从事的活动本身具有一连串的目标和遵循某些规则,并且目标越清晰越好,这个目标是基于活动自身的规律和规则来制定的;
2、挑战与技能的平衡(Challenge-Skills Balance)。活动所挑战的难度与自己的技能水平之间达到一定平衡,难度微略高于技能水平,且能理解这些规则和技巧;
3、明确的反馈(Unambiguous Feedback)。能够辨别和评估回馈,回馈越明确越好,但反馈有时因人而异,人对反馈信息会基于自己的背景而有不同的表征,也是导致反馈不同、行为不同、能力提升有个人差异的原因。
心流触发的的两个内在条件
1、高度集中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排除心理上的和活动环境上的干扰,活动过程中不去评价自己、不进行自我反思、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2、内在的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的动机是对活动本身的热爱,从活动过程的本身就能获得乐趣和回报,心流状态下不会关注结果和最后成绩以及结果带来的附带价值,而是陶醉在活动过程中。
然而我们从事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是由预期结果(或外在价值)和本源动机共同激励的。很多活动最初是外在价值和预期结果驱使,而一旦个人的技巧得到回馈,活动的互动就开始,逐渐进入本源激励中去,沉醉于活动中的心流体验。需引导价值观向活动的反馈和互动过程体验为主,外在价值和预期结果为辅。
心流状态的体验
因人而不同,体会有差别,至少出现一项心流体验:
1.行动与意识的融合(Merging of Action and Awareness)。毫无顾虑,没有反省空同,心神合一,自动自发,收放自知,人与行动合一。
2.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控制感增强,掌控自如。然后沉溺于控制感的幻觉中,过度时会导致上瘾的负面效果。
3.全神贯注(Loss of Self-consciousness)。处于忘我状态没有评价自己,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用反省反思,不会考虑过去与未来或任何不相干的事。与周遣世界的隔离感消失。
4.时问感与空间感扭曲(Distorted Sense of Time and Space)。除了一些本身需要基于时间和空同的活动,一般心流活动部会无时间感和空间感。
这些状态可作为检验自己或自己设计的心流活动是否达到心流状志。这些项目只能事后回忆来检验,进入心流状态时,自我没法检验这些状态。
我们会可能遇见的各种心流场景,总结起来有以下这些:
1)运动;2)性和爱情;3)食物;4)阅读;5)写作;6)思考
做这些事情有什么特点?心流理论初创时提出的观点认为:
当一个人能力明显低于完成所做任务时,他会感觉到焦虑;而一个人能力远高于任务所需时,他会感觉到无聊;只有当能力与任务难度刚好匹配是,他才不会焦虑或者无聊,才可能产生心流。也就是所谓的心流通道,任务难度等于略高于他的能力。
心流跟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高度相关。幸福的人更容易进入心流,而相应地,经常进入心流状态的人也感到更幸福。心流状态能够帮助我们重回专注状态,在碎片化生活中体会完整深入的高品质时光,为自己赋能,也真的增强对生活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