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央视新闻以“载着妈妈塞满的后备箱”为主题采访了好多返程的儿女。我看见有的母亲连生鸡蛋都给孩子拿着,拳拳的母爱之情刷暴荧屏,感动着所有人。有的子女说:“不拿妈妈不干呀!”这就是母亲,她的心里只有孩子,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只有给给给,才能使她的心才舒坦些。但我今天写文章是想从另一面提醒广大母亲,对成年子女不可过度泛滥母爱,要适可而止,要有边界意识。
我最佩服的教育家尹建莉说过: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份,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她妈妈都包办代替,反过来却指责孩子啥也不会干,能力太差。女孩在给她妈妈的信中写道:“你一直用包办代替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到我前面?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真是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啊!
喜欢越界的父母(母亲居多)总是表现出对成年孩子的极度关心,其实她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她们是在变相地表达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但传递的是令人厌烦的信息,孩子不会从中感受到爱,只是体会到被冒犯。
好的母爱是孩子小时关爱与陪伴,孩子大了逐渐分离、放手。爱幼小的孩子对母亲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了,但检验一个母亲是否真正具有爱的能力,就看她是否愿意与成年子女得体分离,保持适当的距离。
所以尹老师提出建议,成年子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减少母亲的过度关心和干涉。对!就是不给父母提供入侵自己生活的机会。反思自己在培养教育儿子长大的过程中也有类似倾向,包办代替过多,放手锻炼不足。所以儿子的各种能力总显的比同龄孩子差一点。好在我醒悟了,没有在错误的路上一意孤行。虽然放手的还不够彻底,但我正在继续努力改正之中。儿子学业的波折就是我逐渐放手后,产生的“包办”后遗症。
尹建莉还说:不懂得分离的父母,即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这样的家长,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面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成就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满意。说的太好了,好好让那些母爱泛滥(至今自己还不知道)的妈妈们看看,赶紧唤醒她们吧!
昨天晚上儿子要乘火车返回学校,我第二天也要正式上班。于是我打算做一顿丰盛的晚餐,让婆婆也到我家来一起吃。就是这么再合理不过的邀请,也被婆婆婉拒,说啥也让我们去她家吃饭。本来三十晚上那顿年夜饭,婆婆就累的不行,在老公面前抱怨了好多次。转眼刚过几天功夫,让她来我家吃饭就说啥不来。最后拗不过她,老公和儿子只好去她家吃晚饭,我没去而是在家做的晚晚饭(晚十点开饭),因为儿子是凌晨1:49 的火车。算是奶奶、妈妈各做一顿饯行行饭吧。
这种做法就是有些儿媳妇和婆婆发生矛盾的最初起源,双方在一点小事上争夺家庭的主导权,于是婆媳俩“较量”一场接一场。直到婆婆老了,战不动了,甘拜下风了,才不得不退赛为止。
尹建莉老师说:真爱孩子的父母不会一味放纵自己的感觉,懂得适时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也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死活不放手的母亲,不能说她不爱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我现在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注意了,尽量理性地把控好自己情绪,不让母爱过度泛滥,但有时没控制好,还有点小泛滥。
尹老师给出的具体建议是:除了树立相关意识意外,另一个重要办法是母亲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只有妈妈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幸福快乐。哈哈!真让尹老师说着了,我在家主要就是忙自己的事,什么阅读啊,写作啊等等。把自己时间占得满满的,陶醉在自己的兴趣之中。不太关注和询问儿子在干什么呢,谁的一举一动愿意让人老盯着、盘问着,谁不喜欢自由自在,忙自己的事,放手彼此都轻松。这种状态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