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听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我不是笨小孩》已经过去一周了,如今再次想起华老师的课,心中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还记得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如果我小时候读的数学课是华老师教的那该多好啊!这是作为一位听课的老师发自肺腑的声音,打心底的羡慕华老师的学生们。这堂课与其说是一节数学课,不如说是一节教育之课。它不仅仅是带着学生一起探讨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带着听课老师们一起探讨教育的真谛,就像华老师说的“我不只是数学”。“不只是数学”这几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立场就是儿童立场。
课后,我在网上搜索了华老师的一些报告和文章,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位老师的术业专攻,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对儿童的专业研究。回想《我不是笨小孩》这节数学课,我发现华老师在课堂的细节中彰显了一位名师的风采,在教育的智慧中展现出学生的无限可能。爱,教育工作者的底色,温度是儿童得以茁长成长的基石。有爱,有温度,儿童才有美好未来。
一、教学:从擦黑板开始
我的观察:上课前,华老师先检查了黑板,把他本节课要用的粉笔放在桌子上,然后他又走到移动黑板的后面找了一张椅子把移动黑板顶住,为了不让它有移动。接着,他又注意到上一节课的老师使用过的板擦上的灰有点多,所以他就在地上轻轻地把板擦拍了拍,为了在使用板擦时不会把黑板弄得很花。之后,他觉得屏幕离孩子有点远,为了好操作他又把大屏幕往前移了移。围着这黑板,华老师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正如华老师自己说的“教学从擦黑板开始”。
带着好奇心,我查找了《教学:从擦黑板开始》这篇文章,华老师以一个去内蒙古讲学时遭遇的“擦黑板”故事为主线,在娓娓的深情叙述中,巧妙地向大家表达了自己对“擦黑板”的认识深化和情感变化:上课前擦黑板一直都是华老师的教学习惯,在一次公开课前,他又习惯地麻利地擦起黑板,意外地,黑板背后的玻璃架砸下来砸伤了华老师的手腕,顿时会场乱成一团。稍作收拾之后,华老师执意把课先上完再上医院,这节课达成了老师教学预期的效果!华老师在《教学:从擦黑板开始》中写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把黑板擦干净:首先是一种认真恭敬的态度,孔子说“修己以敬”,黑板上的字是给学生看,把黑板擦干净再板书是对学生的尊重。其次,是一种精神,从上擦到下、从左擦到右,折射出的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再次,是一种技巧,擦黑板的时间其实是我快速“温课”的时间。板书是“微型教案”,我会一边擦黑板一边想“这里应该板书什么,那里应该板书什么”,越是心里不踏实,我就擦得越细致。还是一种气势,平和、从容、笃定的气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其定神闲的气势。
“擦黑板”这种课前准备对于老师来说是最平常的事情了,可是,能把“擦黑板”的细节做到如此极致,并有这么深刻的解读,这是一位名师对教育的初心、对儿童的真心、对教师职业的敬畏心。在华老师的另外一篇文章《老师的口袋中有……》中也是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解读了老师“口袋里有什么”的隐喻。言外之意:老师的口袋就是指“老师的心口里面有什么?比原来多了什么?”我想,华老师课堂中的细节,一定是他心心念念的,一定是出自于他对儿童的深入研究和解读,读懂儿童才能读懂教育。
二、“憋着,别说”
作为老师,我们之前在上课或者听别的课的时候大家都希望孩子们很快很快的发言,老师们都会有一个担心:“我的问题出来了,孩子们怎么没有发言的?”我们会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去发言才好。而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却听到了另外的一种声音:“憋着,别说。”憋着不说,并不是真的不说,他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所以,让先弄明白的孩子“憋着,不说“也是尊重所有的儿童。我想到了6月份学校的“立足儿童素养,扎根课堂教学—2018课堂教学年阶段性汇报”时,提出了课堂中要有留白,要有静下来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我们在教学学中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有的孩子思维敏捷,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有的孩子则需要不断的尝试才能解决。如果思维敏捷的孩子一下子说出了答案,那么这样就破坏了一些还在思考中孩子的思路,影响了他们的思维,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中都能真正的思考,通过思维的活跃而达成学的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时间给慢的孩子。留白,“憋着,不说”,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上去平等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对儿童真正的敬畏,才能真正的做到“教”是为了“学”。
三、“你不说,我能等”
在课后分享提问环节,华老师关于提问学生分享了一个秘诀:“你不说,我能等。”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当孩子不说、不回答的时候,老师如果马上把话接过来说,那么则会培养孩子思维的惰性。没有老师等待提问或者回答的时间,孩子就会想“我不想,没问题,老师会说的。” 当你给他一个底线的时候:“你不说,我能等”他们就会想:“赶快想,因为不说的话,老师是不会往下讲的。”所以,有的时候孩子思维的懒惰都是我们老师培养的。我们教孩子就是教他们怎么去思考。
回想我的课堂,也有很多类似的时候,抛出问题,没有得到回应,可能因为时间或者课程我就真的没有再耐心等待下去,也许我没有想到,当我以为没有答案便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有些孩子正在思考,甚至有些孩子已经有了答案或问题。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去思考,不回答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是否是自己没有耐心?
四、投石问路
华老师说“数学不是做明白的,而是想明白的。”孩子不会做题,常常是不会想,不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想。只有想明白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所谓“投石问路”,“投”是重点,“石”是多种方法、假设,只有让孩子勇敢的去“投”,不断的“投石”,才能最终找到“路”。这个过程中也要记住一条真理:“不对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也是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在试误中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看起来,这种“投石问路”的方法并不是一种捷径,但是,这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开端。我们要知道作为老师,我们上课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把课上完。教是为了学的开始,教而之后学就开始了,这才是教学。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五、不只是数学
这节课看起来是一节数学课,却让我看到了学科以外的东西。老师对孩子的温情,对儿童的尊重,对童真的保护。从课前擦黑板到课中静下来再到课后鼓励与表扬,我眼前浮现的是一双温暖的大手小心翼翼的拖着一颗颗闪烁的童心,这是令我动容的地方。又读了华老师的随笔《老师的口袋里有……》我想到于永正先生在《如果再教一年级,绝不会让小朋友上课尿裤子了》一文中说:“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岂止是教一年级,教任何年级都要认真读每个学生的表情、动作,从中读出他们的内心,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启迪智慧,润泽生命。
“用花的念想来培土,用儿童的念想来教书”,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聚焦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