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人品格之二【533】2023-11-18
早在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人谗害,从宫廷流逐到了湖南,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留下巨著《离骚》《天问》《九歌》。屈原的死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从他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的满腔忠诚之心,“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之忠诚通过他的不朽作品影响了湖湘士人的精神,更多的提升和拔高了他们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华夏百姓以吃粽子过端午节的方式,把忠诚这种崇高品质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
西汉贾谊,十八岁的时侯诵诗书而闻名遐迩,二十一岁就做了博士,一年不到被升为太中大夫。然而,祸福相依,贾谊之才也引来的同朝列官之妒,二十四岁的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期间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上疏《阶级》建议文帝以礼待臣,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在《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也。”这是贾谊在总结前朝秦国犯下的过错而献策给汉文帝的大忠大诚,施仁义于民。贾谊认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要使汉朝长治久安,必须施仁义、行仁政。同时,贾谊的仁义观带有强烈的民本主义的色彩。贾谊从秦的强大与灭亡中,看到了民在国家治乱兴衰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为基础,贾谊认为施仁义、行仁政,其主要内容就是爱民,“故夫民者,弗爱则弗附”,只有与民以福,与民以财,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爱民为主要内容的施仁义、行仁政的思想是贾谊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呜呼哀哉,湖湘文化的源头是屈贾精神,而屈贾精神的要义便是忠诚。
唐代,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李白、杜甫、韩愈或寓居或流浪至湖湘山水,在他们人生低潮之时,却写下满是忠诚的千古名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挑开税赋之重比毒蛇还猛,柳宗元把这篇文章献给朝廷,期望国家重视这个问题,以降低税赋,给百姓轻松。这是何等之爱,这种爱就是忠于人民的爱,人民感谢柳宗元,建祠纪念,纪念这种大爱忠诚的精神。
宋朝,道州人周敦颐及其弟子二程创立理学大昌于思想界。而周敦颐的故乡是湖南,其早年所学在湖南,是故,理学的源头湖湘之学,也备受学术界尊崇。周敦颐的理学思想核心便是一个“诚”字,他认为“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在这种核心思想的指导下,湖湘之学高举诚的旗帜,铸造士人诚的品格。所以,就有了胡宏抗金的慷慨激昂,就有了李芾的城破自杀,就有了岳麓书生的护城战死。历史在前进,湖南人的忠诚品格在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明朝,湖南士兵赴沿海抗击倭寇。明末,湖南民众抵抗清兵,其中王船山更是特立独行,头顶帽脚穿鞋誓不与清朝共天地,隐居四十年,写下《宋论》、《读通鉴论》、《张子正蒙注》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近代人称其为东方的黑格尔。王船山的忠诚于明朝,更忠诚于人民,船山学说成了尔后湖南士人人格的榜样和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