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外,大营,全军开拔在即。曹操与群将分析再攻樊城的利弊得失,对于夺樊城还是守许都,群将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杨修为了化解曹丕势力,为曹植登封太子铺路,献计迁天子于邺城以破解关羽围兵,至于魏国的王都则迁至东都洛阳。这个办法除了包含杨修的私心私利外还以魏国的安危为代价,迁都极易陷魏国于大乱。
司马懿觐见曹操,献退关羽之计:可邀东吴孙权抄关羽之后路,许之以荆州和江南沃土,再以东吴之兵和魏国军士夹击关羽,如此一来樊城之围自解。
曹操不信孙刘联盟会轻易被化解,认为司马懿这是在妖言欺君,司马懿随即鞭辟入里地分析当今局势变迭,并斗胆叮嘱曹操千万不要忘了赤壁的前车之鉴。曹操与部下细细分析司马懿的计策,暗以为然,决定派献策的司马懿赴东吴谈判。
司马懿不辱使命游说成功,建安二十四年冬,关羽败走麦城,樊城困局解决。
经此一役,曹操看出了司马懿善于隐藏的才学韬略,直言感慨这天底下能让自己动了七次杀念而依旧活着的人,寥寥无几。曹操帮司马懿分析局势并给出他需要努力的方向 :司马懿是聪明人,但聪明人大多都善于自保,不善于进取,可以临危,却不善于治平。如今天下三分,拼的是兵力和内政,论兵力大魏最强,论内政大魏最乱,要有进取的气魄和胆量。
曹操扳过司马懿的肩膀,字字铿锵地托孤于司马懿,正式叮嘱他好好辅佐曹丕,这天下说什么也要由大魏来克成一统。司马懿肃然受命。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关键时刻,上司才会真切地认识与了解下属,人生难得机遇,不要错过表现自己的任何机会。当某项工作陷于困境之时,你若能大显身手,定会让上司格外器重你,当上司本人在工作、思想、感情或生活上出现矛盾之时,你若能妙语劝慰,也会令其格外感激。此时切忌变成一块木头,呆头呆脑,冷默无能,畏首畏尾、胆怯懦弱。因为,这样只能让上司认为你是一个无知无识无能无情的平庸之辈。
在关键时刻,在你的上级最需要的时刻,你能够及时而勇敢地、得体而巧妙地站出来,为他解除尴尬、窘迫的局面,这往往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比较一般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原来只是工作上的关系,增加了感情上的色彩;原来他对你的评价一般,而现在一下子发现了你更多的优点,你原来的缺点也似乎得到了“重新解释”。甚至你会发现,你的晋升之日已经指日可待了。
汲布脱逃,曹操逼迫曹丕立下军令状,三日之内拿下汲布,否则军法从事。
司马懿献计曹丕在菜市口的断头台仁义木前,直言自己军令难违,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又不愿意成为不忠不孝之人,于是立于此恳求汲布在日落前赶来自首。这一出绝佳的妙计使得曹丕一下子改被动为主动,化险为夷。
曹丕登位,宗亲关系和官吏选拔问题都是摆在他治国兴邦面前的难题。他担忧魏国内乱,会使得孙刘乘虚而入,而且连年征伐满目疮痍,应当变法以修生养息。而达成目的的根本途径,司马懿建议将之寄托在士大夫阶层,只有大力扶持士族,才能天下一统,国泰民安。
陈群与司马懿创造性地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并连夜商榷修改奏折,熬夜赶出了为后世史书所铭记的九品中正制的蓝本。司马懿上表,言新政十条。一时间,百官们更是议论纷纷。司马懿解释了新政的大体框架,其核心是抑制宦官和外戚宗亲为主体的群臣,百官们纷纷怒斥反对,反弹极度激烈,司马懿陷入了千夫所指之中,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
曹丕事实上已经忍耐了嚣张跋扈的宗亲势力很久了,只是慑于兵权压力无法动手。在他内心深处,其实是赞同司马懿的做法的。
司马懿明白了曹丕的态度后,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执行新政的决心,不顾阻挠临危受命的身体力行实践下去。在上司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做他的“挡箭牌”,为他化解尴尬、窘迫的局面,会让他从内心接纳你,并心存感激。
作为领导人,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你支持了他,你们的关系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聪明的做法是,当领导与团队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
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摆正自己的位置,依靠自己平时工作业绩的良好积累,当领导或工作需要时能出色地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不必刻意经营,也一定会在人事及工作关系中收到很好的效果。你不了解领导的需要,他也不了解你;你不重视领导的感受,他也不重视你。领导也是从下属一步步干出来的,虚情假意那一套,谁心里不跟明镜儿似的?或许只有在危难时刻将心比心,以诚换诚,才是与领导相处之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