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体制内的战壕里也有硝烟,并不稳妥安全,我判断已经从战壕里跃出来的这部分朋友,其实抛弃的是所谓的安全感。而有的观点认为安全感,是中下阶层才要守护和追求的,甚至安全感最终带来的是抛弃感。如果这种观点被广泛认同,也许我们上了刺刀,从战壕里,一跃而起是正确的选择。虽然有被枪林弹雨吞没的危险。
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对我们有种多年来的误解,认为彼此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高墙,墙里墙外所积累的经验完全不同。我们的经验和能力储备无法适用于现实经济的枪林弹雨,你上了刺刀,找不到白刃战的对手。持此态度的团队负责人也许只是不愿投入更大的薪水而已。并且,认为我们的能力转换过程是漫长的、不可预估的,因此,薪资标准底层化。操作层面的技能不是内核驱动的能力,做煎饼果子的操作技能,肯定能做鸡蛋灌饼,也能做馅儿饼,再琢磨琢磨,布丁提拉米苏也不是不行,它们背后的共同点就是核心能力。
1+1=2是基础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是具备了一切和数字有关的工作前提。可以在马路边做流动商贩:卖手机套麻辣烫,也可以在统计局财政司。问题是怎么吧1+1=2的基本能力升级换版到高层次上来。谁说穿背心的人就不能穿西装呢?只要你身板儿这个核心的能力基础还在,随便换衣服穿。问题是怎么把西服穿出国际范儿,需要能力在新格局内的二次匹配。
多年的杂项管理工作,沉淀的能力要素比较模糊,很难具象。的确不像有个医师证、会计证、律师证来的直接明了。之前所有具体操作技层面能的付出,而其沉淀下来的能力,要经过提炼、运用、展示、升级、换版、更新。所有“术”的背后一定有个“道”,包括分析判断能力、统筹把控能力、风险预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等。
把最基础的能力转换到新的操作结构中来,把1+1=2升级为100000+100000。君子不器,只要你是陶瓷土,做盘做碗都行,模子不同而已。十多年战壕里的生活,不提前准备的话,知识结构也许相对固化。但只要脑洞大开,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输入很快。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用词,无非是行业里高端包装的需要,类似于投影仪下的四六句,做起来没有想象的深刻,甚至肤浅。
尽快找到职业规划的突破口,输入新鲜的知识和概念,整合成一个系统。并且许多的结构是现成的,发现并拥有它,就会更快融入新的职业格局。离开了集体,也许就像漏了气的球,渐渐瘪下来,农村来的小保安都凶得很啊!不让进门,也很无奈。把原来的优越感先放起来,不必守着护着,念念不忘。从陶醉的残梦中苏醒,真正寻求有历史价值、有历史责任的前瞻格局。
或者急于推销自己,不顾团队文化品质,误入一个不太讲究的单位,内耗像泥淖,每天忍着不爽,挣点糟心钱,看不到清晰的未来。格局里大约包括政治人格、经济人格、文化人格,一个团队如果很匹配这三大人格,那便是一个优越的平台。今天的30万,明天也许10万,今天的10万,也许是三年后的100万。
格局变更带来的利益调整,有时不好把握。但在下建议,一经发现,及时止损。好不容易离开内体制的泥淖,尽量避免陷入外体制的火坑。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