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说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被翻拍成了网剧,期待了好久。这本小说在它还叫《流水混账》,还只是一个txt文件的时候,我就开始看了。八月长安的青春小说向来没有那么多堕胎打架恋爱逃学的因素。市场上良莠不齐的青春小说闹得好像优等生就没有青春一样,只有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你好旧时光》、《橘生淮南·暗恋》和《最好的我们》,算得上是青春小说里的一股清流,角色真实饱满,而且实实在在的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青春。
看了预告片以后,我整个人都被刘昊然扮演的余淮苏得不行不行的。余淮这个角色和八月长安其他两部里面的男主不太一样,他优秀但是又没有那么耀眼,他清爽高大,但是又没有那么完美,他就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优等生,有着好看的侧脸和清爽阳光的性格,男生都喜欢和他做哥们儿,谁的生活里都或多或少有几个这样的人。
我是一个有写日记习惯的人,这使得我的过去从来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很多很美好的记忆哪怕过去了很久,也依旧鲜活,可以时常擦拭,告诉自己是真的曾经存在过。看着预告片和头两集里把好多书里我期待了很久的片段实现了出来后,我忍不住想起了我自己的高中,我自己的同桌,这部片子勾起了不少记忆,但是我却拿捏不好,到底该让故事流淌出来,还是继续活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淡忘。
《最好的我们》的书的封面,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曾经戳中过我。我高中因为准备申请出国的缘故,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学校,等到我高二下回到学校时,很多事情都和我想象的不一样了。我觉得和大家之间有着很强的疏离感。有天午间去上课的路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长长的一条大道上没有一点遮掩,我就这样走着,看着很多曾经和我挺熟悉的朋友相互聊着视若无睹的从我身边走了过去,我些微有点难过,低着头在青石板上走着,却看见石板上映衬出我头顶有片红色的阴影,已经跟着我走了有一会儿,回头一看,发现正是举着伞的同桌。我和他初二就认识了,但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印象里的那个小孩儿早就已经长成了一颗小白杨,挺拔的站在那儿,满分美好。
初中的记忆早就残缺不齐了,可我还能记得一些残缺的片段。我能记得在食堂里和三个男生一起拼饭(点菜一起分),我动作慢总是抢不到菜里少得可怜的肉,气得直想发脾气,于是他就(极不情愿地)分我一些。我能记得因为我手脚一到冬天就冰凉,所以常常拿来冰人,只有他会静静让我放一会儿,然后说,“热乎了吧?可以拿开了吗?”
最重要的是我记得初中时老师叫我们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我已经不记得当初的自己写的是什么了。但我记得他写的是,“考上二炮,成为一名军人”。我知道这真的是他的理想,因为在之后的三年里,他说起了太多次这个志向,从来没有动摇过。
所以后来当高三那年他意外没有通过军校的体检时,他的难过和不甘心我感同身受,就像故事里的余淮,明明那么优秀而坚定,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最初那个“考试清华,去美国读博,成为一名物理学家”这样的年少的愿望时,不仅仅只是唏嘘,只是愿望落空这么简单,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时不我与的哀愁的。
但无论是故事里的余淮,还是现实里的同桌,在最难过的时候,他们都收起了沮丧装作轻松的样子,却还是咬咬牙对身边的人说,“可我不相信我的人生就只是如此而已了”。这是他们像金子一样宝贵的内心。
高中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的时间很短,但有很多非常有趣的记忆。比如明明快要学考了,快要升高三了,我们却在写诗。我们为诗集命名为《佰秭集》(摆子集),“打摆子”在我们的方言里是正事不做,吊儿郎当的意思,可在序言里我看到大家却都写着,
“谈天说地,听风看雨,观月赏花,把东楼的栏杆拍遍,众人一一调戏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如是打摆子,可谓境界矣。”
“‘佰秭’音同‘摆子’,盖余等皆神游之人,不苟学于句读,而求之以道,格物而致知,学于三人之中,天地之间,在千千万万芥子之中寻得一瞬须弥,幸甚。”
“曾经一袭白衣,引花间美酒,对影成三人的不羁化作打摆子的动力,聊发少年轻狂之态,数年之后,回顾之时,勿悔这片时光。”
一群理科班里的“尖子生”,用这样矫情的文笔,写下这些话,每每现在提起,都会笑得喘不过气来。可见这样的忙里偷闲的日子,和朋友们日日青春相伴的日子是多么的难得。
我也还能够记得在那段我每天十二点睡四点半起,同时准备着托福,SAT II和高中会考的愤懑的日子里,同桌默不作声的关心,他总是一脸百般不愿意的样子,却总是做着最温暖人心的事。我甚至忍不住在他草稿本上大笔一挥,“君乎何能尔?无以冰炭置我肠!”来表达我的感动。
被《最好的我们》勾起了太多美好的中学回忆,也许回忆自带柔光效果,才把从前修饰的那么美好,但是无论现在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都感谢着自己曾经有过那么单纯自在的人生。其实一中的校服真的很丑,看起来就像一个麻布袋一样,我们每天都不得不忍受着隔壁殡仪馆的丧乐,很多背过的书,听过的讲都完全没有意义,可是那时的我们,却很可能是,“最好的我们”。不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有多优秀,而是因为那时的我们有多么真诚。
高考结束那天,我和一群家长一起等在校门口,准备之后和朋友们一起去吃龙虾,考试刚刚结束,但学生的影子都还没有,铁门还依旧紧缩。一条短信却蹦进我的手机,
“如果考得好,我们就去多玩几天吧!”
无法言说的窝心、感动和美好。
“好啊!”
这是最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