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正月初七 晴
昨天没打卡思维,心中有愧疚,晚上有《任务》的课,只有下午这个时间能够留给《思维》。以前不喜欢同时阅读好几本书,怕自己不能完整理解书本的意义。马老师的读书方法不敢用。实践起来,却发现连续读一本书会产生思维倦怠,改而同时读几本,分时段阅读,现在看,效果还好。但读只是读,灵活运用,整理笔记可以,若要写读后感,写体悟还是有难度,得指望再读几遍才可。
午休起床,抓紧阅读。读着读着,突然发现,整体型的阅读比一点点的啃度要利于理解,今天算一个尝试,读的速度快多了,不知是文本的原因,还是自己的阅读力有增强,或者兼而有之。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逻辑就是文字或语言,也指思维或理性。但“文字到文字”意味着理智的贫乏和思维的虚假。
1.语言和思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三种典型的观点是什么?
等同;文字是思维的外表,传递思维时,语言才是必须的;语言不是思维,但他对于交流思想,对于思维是必须的。
2.杜威为什么说“语言是思维的必要工具”?
语言不仅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姿势、图画、古迹、视觉现象、手指运动等一切有意地和人为地用来作为符号的东西,在逻辑上都是语言。符号对传递意义是必须的。
思维不是应付单纯的事物,却是应付事物所暗示的意义;意义必须体现在可感知的和特殊的形体中,才能使人理解。意义本身不是可以感触的事物,因此,它一定是附着于某些有形的物体之中。专门传递用来固定和传递意义的有形物体即时符号。
自然符号有局限性。自然界的物体是别的事物和事件的符号。
1)具体的或直接的感觉刺激有一种倾向,它们分散注意力,使人不关注符号代表的事物。
2)如果只凭自然符号,那我们就主要地受外部事件的支配,只有自然时间呈现出来,才能预防或遇见其他事件的可能性
3)自然符号起初并不是有意用来作为符号的,所以是累赘的,庞杂的,不方便的,难以运用的。相反,有有创造性的符号,则像任何人为的工具和器具一样,其目的就是传递意义。
因此,人造的符号能够克服这些缺陷。
姿势、声音、书面或印刷文字,都是物质的实体。自身价值凭借所能够表示的意义来体现。人为符号的优点:
微弱的声音,细小的书写,他们的直接感觉的意义是微不足道的,不分散人的注意力,不影响他们所代表的意义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制造需要的符号;任意的语言符号既简便,又易于掌握。文字永存。
意义与符号的关系:
语言与特定的意义关系,语言与意义组织关系。
1.个别意义
语言符号的作用是选择和分辨,否则意义会不清;保存、记录和贮存意义;当需要理解别的事物时,可以应用语言符号。它像一堵墙,也像一个标签和媒介。
一个符号使意义明晰,事物不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有独特的,永久的意义。
符号保留了意义,符号固定的意义可以永久保存,以备将来之用;
符号传递了意义,可以用于新的场合和情景,意义的转移和应该,是所有判断和推理的关键
2.意义的组织
符合逻辑的意义的组织取决于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不仅可以划分特定或个别意义,而且也把种种意义按照其彼此关系加以组织的工具
二、语言方法在教育上的误用
1.教学只是事情,并不具有教育意义。
减少了心理生活对单纯生理的合理调整。学习不是学习事物,而是学习事物的意义,必然包括符号的使用,或语言的使用。对符号教学的攻击,走向极端,会使理智生活遭到破坏。理智生活存在于定义、抽象、概括和分类的过程中,只有使用才有意义。
2.从事物中分离出来的词并不是真正的符号
符号也是特定的,物质的,可感觉的存在物。只是因为他们暗示和代表了意义,才成为符号。具备了和意义有实际联系的某些情景的经验,他才能掌握这些符号的意义。若仅以文字给出意义,而没有与事物发生交往,就会使文字失去可以理解的含义。还有,认为只要明确了语言文字形式,也就明确了思想。儿童可以背公式,但不理解公式的意义。
真正的无知是更为有益的,因为,真正的无知很可能带有谦逊、好奇和虚心。而只有重复警句,时髦名词就沾沾自喜,自以为富有学问,从而在被迷失了方向,这才危险。
3.语言会抑制人的探索与思考
尽管没有新事物的介入,文字新的联合也有可能提供一些新的思想。但这种可能性有局限。人们惯于接受流行的观念,不亲自调查和验证,或只查别人的信念,而后就止步不前了。在语言中体现出来的别人的观念,就替代了自己的观念。以传统的权威代替自然事实和规律,仅靠从别人那里带来的间接经验,过一种寄生的生活。都是教育改革者反对把学校卓越的工作归于语言的原因。
4.再次,原先代表观念的文字,反复使用,就变成一种单纯的号码;它会被按照某些规则加以操纵,或依据某些程序进行反应,从而失去了了解其本身含义的意识了。(替代符号)
文字是思维用来表达意义的工具,而替代符号是不用思维就能代表意义的工具,代表了熟悉的事物。学校过分重视于取得技术设备,产生外部结果的技巧上,常使优势变成弊端。在运用符号时,只要求熟练背诵和得出正确答案,沿用指定的公式进行分析,使学生养成机械的,而不是富有思想的学习态度,文字记忆也就替代了对事物意义的探究。
三、语言在教育上的应用
语言和教育有双重关系。
一方面,语言不断应用到学校研究和其他社会训练上,也不断应用在各门学科上
另一方面,它自身也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我们要研究其用途,因为语言的日常使用对思维习惯的影响,远远大于人类的意识和研究。
1.语言不是主要用于思维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但起初并不表达思想,而是影响(通过渴望、情绪和思想的表现)别人的行动;语言的第二个用途是用语言形式与别人更亲密的社交关系;第三个用途是作为思想和知识的有意识的运载工具。文字的两个用途民事的、哲学的(约翰洛克)
民事的指由文字而进行的思想和观念的交流像公共谈话,一般事物的交往和为了社会生活的便利
哲学用途指利用他们来传递事物的准确概念,表达一般命题,表达毋庸置疑的真理
2.教育要把语言转换为思维的工具
区分语言的实际用途、社会用途和理智用途,很好的说明了学校教育上有关语言的问题。指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使语言由原来的作为实际的社交工具,逐步变成由意识地传播知识、帮助思维的工具。
如何做才能既不抑制学生自发的自然动机—语言的生命力,力量,又能使之成为精确而灵活的理智的工具呢?如何把处理“日常事物”的习惯转换为“精确概念”的习惯。
1)扩充词汇量
要扩充词汇,词汇的定义必须扩充
比较广泛地与事物和人进行理智的接触,也可采取替代的方法,搜集听过的或读过的文字意义。要掌握文字意义,要采取行动,进行智力的选择和分析,也需要扩大意义和概念的储备,以便于处理将来的理智事物。只有采取主动的活动,才能明确文字的意义。
词汇量的局限导致思维的松弛
词汇量有限的原因。经验范围的狭窄—与人和事的接触面相当狭小,不能提出也不需要大量的文字储备;也由于自己的粗心和含糊,不肯分辨他的感觉上的或者语言上的区别;文字使用模糊,使事物的性质不能得到确定;儿童读物的浅薄和不足,都会使他的心智趋于狭隘
支配语言包括支配事物
文字的流程和语言的自由运用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语言的流利并不一定标志着一个人有大量的词汇。词汇量的增加是有名无实的
2)更精确的表达词汇的意义
一种方法是发现和说明意义中不明朗的部分,也即要使词汇的意义更加精确。意义的确定性同词汇量的绝对增长相比,同样重要。
词汇的意义由原来的含混不清向明确的方向发展,有两种途径:发展为代表事物关系的词语,同抽象思维有关;发展为代表高度个性化特性的词汇,同具体思维有关。
为了改变词汇的逻辑功能而概念其意义。
如Average。类似的变化发生在每一个小学生的词汇中。这些词语的历史变化帮助教育者去理解,随着个人理智的进展而发生的变化。
术语的价值
有意地确切地使用名词,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这种名词成为术语。思维越准确,术语也就相对越多,它能够精确表达意义。不要摇摆在专门术语之间的极端。
3)养成连贯的口语表达习惯
语言既能选择和确定意义,又能联结和组织意义,很重要。
妨碍连贯性,干扰思维系统的几种情况
教师有垄断连贯叙述的习惯,详述和结论都有教师包办。只要学生回答中有一点点线索,教师变常常给予肯定,然后加以延伸,然后详细讲述他认为应当表达的意思。哈哈,我就是这么做的,杜威100年前就看到了,羞愧中。
规定课业的分量太少,而且讲课时又有细琐“分析性的”提问,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通常会把教材细分为若干小段,打乱了教材所包含的意义完整性,破坏了教材的适当的比例。教师头脑里装载的完整意义,到学生脑袋里确实孤立的残渣碎片。
强调避免错误,而不注重获得能力,这种倾向也阻碍了连贯的叙述和连贯的思维。儿童担心错误,边把应当用于积极思维的精力用到避免错误上去了;甚至,把消极沉默作为减少错误的方法,还有老师建议学生写简短的句子,这样会少犯错误,对大学生和中学生降低标准,只教检查错误和指出错误的技术。学生就没有了完整表述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