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河神》的时候,记得老河神说过,靠水谋生的人吃鱼不能翻面,当时还觉得这些“老天津们”愚昧,特想笑。这几天重读《饥饿的女儿》,书里也有讲究,“筷子不能握在头上,在头上,你以后会离家远走,再也回不来。你拿近点,这样就总会呆在父母身边”。但越来越不觉得这是种愚昧,毕竟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当做一种习惯,一种“民俗”也好,不论食不果腹还是朱门酒肉臭的平凡生活里,仪式感让生活更接近生活,让意义更有意义。
(一)
大概所有人的奶奶都是什么都会做的吧,小时候奶奶给我们磨过花生糊,熬过瓜皮醋,打过毛衣,讲过故事。不和奶奶住在一起的我,当时是体会不到奶奶剥好一个个菠萝蜜,整齐摆在碟子里再给我们小孩子打电话的心情的,我只当是回奶奶家吃顿好吃的,说不定还能捞一笔假装推脱说“不要”但还是会放进我口袋里的零花钱。
除了春节的团圆饭,我们是很少回奶奶家的,大人们有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生意,而奶奶口中的比别人强百倍的身体也终于慢慢衰老、枯竭。小时候还不理解生命的意义,长大后看到朋友圈晒的奶奶包的饺子才懂得难过起来,那煲熬了两个小时的红枣莲藕排骨汤,那盘好几种馅的开出花的饺子,那篮自己一个也不吃洗好了只知道递给我们的大枣,还有那盆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人打理渴死在天台的鸡蛋花······后来有了各自圈子的我们,开始排斥那一年几度的聚餐,一边吃饭一边发微博吐槽围在桌边疯跑的熊孩子,绞尽脑汁应付来自七大姑八大姨关于各个方面的八卦,上学的孩子要回答成绩问题,工作的孩子要回答工作的问题,没有漏网之鱼,只有你意想不到。再后来一到假期就往外跑,这个去海南,那个去云南,饭桌上只剩下几个好酒的长辈,聊着老旧得已经笑不出来的笑话,炫着比别人家不知道厉害多少倍的亲儿子,回忆当年喝多了一路高歌的疯狂和为了几斤鱼在太阳底下握着竿的无悔岁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长大了,他们就这样老去了。
(二)
《请回答1988》是我最喜欢的韩剧,没有之一。五位主角,你追着我我追着你,穿过青春的双门洞。大家聚在阿泽的房间里吃炸鸡,叽叽喳喳一晚上也没讨论出什么;嘴上嘲笑德善运动会的服装不好看,得知德善要被取消出场资格时又都默默心疼;善宇和宝拉,正焕和德善,德善和阿泽,暧昧着暧昧着,就像截取了生活的一段故事,真实到一件粉衬衣,一本笔记,一根烤肠,内心的秘密和瞬间的喜悦都呈现出来了,看他们就像看我们自己,我们也是这样风风火火地跑过青春里的过堂风,认真却又随意地成长起来。
不久前拿到了发小的结婚请帖,从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小学,再到同一个高中,所以知道她领证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要从身上抽走某个部位的不舍,又有种油然而生的感动。追同一部剧用同款表情包,一起过的吃吃喝喝的七夕也还记着,最丑的和最美的照片彼此都有,后来的后来我在一个景点随意点了一份椰奶冻,吃出了和她在那个没有空调、热热闹闹的手工小店里分享恋爱故事的感觉。以后的每次见面,我们可能还是会扔掉矜持,解放天真,不洗头就出门,不洗手就撩猫,不轰轰烈烈唱友谊表真心,而是闹完矛盾还能小心翼翼在群里问夜宵吃什么得到一句“你si不si撒,么么哒”的回应。都说好事会发生在秋天。
她领证后的朋友圈,有时候放一些家里的小物件,有时候放老公做的菜,有时候晒全家旅行照,常用美图秀秀表情包的少女也开始有了厨房气息,想不到,有一天会深爱,会妥协,会信赖,会信誓旦旦,会非你莫属。
爱情是要命的,而家终究是美好的。
(三)
一直觉得,谈恋爱的你侬我侬会止于结婚,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人,还要分出时间来与另一个人朝夕相处,实在太困难了。被安利无数遍后,我也去看了《孝利民宿》,那种住在一起大眼瞪小眼的枯燥乏味在他们家里却显得有趣,一起烤肉,一起泡茶,一起养三只猫五只狗,一起招待来民宿的客人,一起做泡菜汤和煎鸡蛋,一起跑步,一起游泳······细水长流的日子大概就是这么平淡安逸。
《倚天屠空记》是我这种写个手账都要买本能让自己心花怒放的记事本的矫情妹纸难得看过的武侠剧,当然了其实是小时候啃着西瓜晃着脚丫半卧半躺陪着我妈看的,结尾处印象很深,赵敏给张无忌提出的第三个要求是每天帮她画眉。小时候觉得这算什么要求,就这样结局了?但这种大战江湖后的平淡,就像捞出水池里的活虾,丢进油锅里立马盖上锅盖一样触动心弦,热气腾腾的方寸之地,蒸煮了爱情的甜蜜,锅碗瓢盆的交响乐曲,碰撞出万家灯火的故事。
企图穷尽一生来追求独立的人,到最后还是要学着把生活装进另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理直气壮,但也要屈服于平凡的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