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曾经自己讨厌的样子”,像是少年理想与现实生活碰撞到一起发出的一声悲鸣。我们感叹曾经那个满怀“初心”的自己,也逐渐适应了现在这个“讨厌”的自己,我们眼睁睁看着一步步从青雉走向成熟,也眼睁睁看着初心如日出后青草尖上的晨露般逐渐消散。
但是,大家都不想成为自己讨厌的样子,最后却往往成为他们的一员,究竟是曾经讨厌的样子才是我们真实的存在,还是成为曾经讨厌的样子是人生必须经过的阶段呢?
从曾经讨厌自己,到如今接纳自己;从理想纯粹的诗和远方,到眼前柴米油盐的现实苟且;从大闹天宫,到斗战胜佛。人们变成自己后来讨厌的样子,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
年少之时,不知世间疾苦,肆意臧否人物,情怀比天高,撑起那份气概的,是你我年少无知的英雄气。
一旦融入到集体中,迎头撞见的便是各种规则、生存逻辑和世俗秩序。这些力量一层一层,牵绕束缚,让人无处逃遁。
什么是跟生活最好的和解方式?恰到好处地低头。
这份谨小慎微、唯唯诺诺,的确看起来很讨厌,但却能更稳当地走完脚下的生活,对生活充满敬畏,或许才是真的活过一次罢。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曾经讨厌的东西,也许本来就是错误的,不合时宜的。
小时候对于讨厌事物的界定,大多是狭隘浅薄、刚烈偏激的,而随着年纪增长,阅历的丰富,许多曾经讨厌的东西,其实是合理中肯的。
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现在未必真的令人讨厌。
人类的悲欢从来都不是相通的,有时候我们厌恶的东西,仅仅是因为当初自己不在那个位置上。
时过境迁,我们也会不断遇到新的同学,担任不同职责,融入新的集体,分担更多家里的和社会的责任。往往生活淬炼出来的保护色,能让人活得持久。
固执地不让自己变成曾经讨厌的样子,或许可以换一种说话,那就是,我绝不向现实妥协一丝一毫。有必要如此和生活死磕么?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的。
罗曼·罗兰说得好,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一万个人的眼中有一万种自己讨厌的样子,但就像你说的,改变不一定是坏事,也许如今真的与初心相悖,但我们依然记得是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