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论语》之于赵普,《人生》之于马云,我一直认为影响我最深的一本书是《道德情操论》,但严格来说,它或许只能影响我的人生,却不会改变我的命运。而读书之余,我总喜欢做些笔记,下面,只摘抄一些个人感悟,仅供参考:
关于同情
首先,这里的同情是广义的同情,即:产生共通的感情。
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尽多地用“同情”的心态对待别人,并根据自我的分析作出判断,与之有度;而对方的反馈又会使我们做出另一轮新的判断,从而确认这种“同情”所产生的价值。
这也就是第一步骤:发生同情。
同时,我们的“同情”与近乎正确的判断,会使我们增加更多有益的经验,故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会练就十分合宜的初始行为,在这里,经验除了帮助我们作出判断,更能刺激反应的速度,使我们的行为更快速,更有效率。
这就到了第二部分:积累经验。
而当我们处于“被同情”和“需求同情”的状态时,换位思考会帮助我们分析势态,衡量程度,使我们为此做出表态和反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更多不同的情绪,并从某些方面提高自己,那么于己,便是收获。
关于爱
同于广义的“同情”,“爱”也是个很大的范畴。我仅谈谈自己眼中,对“爱”的浅薄理解。
首先,爱包含慈悲,不因暴因妒而施加伤害。
诚然我期望“众生平等”,但人生而性恶,存而善妒,加之社会的复杂,使得“公平”只能沦为臆想。我仍记得在大学的一堂课上,老师问“社会是公平的吗”,随后又说“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那时的我,一身“正义”凛然,纯粹当他的话是怀才不遇、抱负无门的牢骚。
可是到了今天,我突然有所同感,是的: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人之于物,优于智慧;男之于女,优于体力;而投入与付出,不知道又是多少个不公平的故事,就不必再举例说明谁生来含着金汤匙,或茕茕孑立,孤苦无依了。
但老师,你没有教我,面对这一切又该怎么做?
好在这个世界是有爱的。
不因优于别人而自恃过高,不因求而不得而心生报复,不因忽发奇想而成心作恶。那么,对于一个人在道德范畴中的“爱”而言,也就够了。
其次,“爱”包含自我救赎,与自我唤醒。
如上述,并非人人一心向善,当我善遇恶,是不是善就一定是弱势的?
我想不是的。
我记得有一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辩题是“好人好报,还是好人未必有好报”。其实想来简单,用唯物辩证法理解,自然是好人未必有好报,而前者,则是唯心主义。当时有这样一个例子,说病人饮酒,护士说“小心肝”,病人误解,回了一句“小宝贝”,怎算好人好报?又言,陆游一心爱国,有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王师都被别人北定了,他泉下又该当如何有知?
所以说,人做了好事,不一定会得到表象的好报。
确切来说,这更应是一种心理上的获得,是道德与情感的一种升华。即,我做了好事,就是一种慰藉,一种对自我心灵的救赎,或者是,是一种信仰。
而爱,上升到这一层面时,我想我已找不出再高于它的解释。
最后,应该不必我说了,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