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及,心有所思,似有所得,但不经意便消磨殆尽。年近不惑终于明白,终究还是要下笨功夫,故以每日输出的方式,记录和强化输入,暂名“行知录”。这是第1篇。
早上听罗胖讲和珅的故事:乾隆死后,嘉庆登基,二话没说就板倒和珅,抄了他的巨额家产。所以,当时民间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多数人听这个故事,会感叹和珅如何腐败,再深一层,会思考乾隆中后期的政治生态。但细细一想,嘉庆出手之快,多少有些费解。
先看看《清史稿》中的记载,卷319,列传106:
四年正月,高宗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仁宗即以宣遗诏日传旨逮治,命王大臣会鞫,俱得实。诏宣布和珅罪状,略曰:“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内外诸臣疏言和珅罪当以大逆论,上犹以和珅尝任首辅,不忍令肆市,赐自尽。
嘉庆列了和珅20条罪状,第一条最有意思,也最重要。乾隆在位时,多次强调自己当皇帝只当60年。所以在乾隆60年时,便要确定继承人,自己当太上皇。
乾隆最后选择了嘉庆,于九月初三正式册封。此事为最高机密,嘉庆事前也不知道。和珅是少数几个知道这个机密的大臣,想着讨好未来的皇帝,于是在册封前一天,私自跑到嘉庆那里,啥话也不说,直接跪下,递上玉如意。然后,悄然离开。
卜键的新书《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围绕乾隆、和珅、嘉庆这三个人,对“禅让”前三年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豆瓣评分7.6分,值得一读。
故事的关键,在于和坤的讨好。
站在和珅的角度,这一招并没有错。自己服侍老皇帝多年,但老皇帝终究会走,怎么对待新皇帝,历史上那么多前车之鉴,赶紧提前讨好下,也算是求生的本能。
站在嘉庆的角度,有人主动讨好,也不算什么坏事,甚至还会有些开心。就像你意外得到别人的恩惠,可能会不好意思,但心情还是不错的。但是,接下来还有三年时间,让嘉庆反复琢磨和珅的讨好,味道就慢慢变了。
今天,你可以把父皇的机密泄露给我;明天,你也会把我的机密泄露给别人。
再深一层,
帝位传我,非你和珅之功,乃父皇之恩,上天之德,……
所以,嘉庆把“拥戴自居”定为和珅的第一条大罪。为什么同一件事,在和珅眼里是“讨好”,在嘉庆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呢?
在罗胖的解释里:因为乾隆是老人,代表过去;嘉庆是年轻人,代表未来。
老人是什么心态?来日无多,想的都是过去,更在乎当下的感受。所以谁能讨我欢心,我就更喜欢谁。
年轻人是什么心态?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更在乎未来的可能性。所以讨不讨我欢心不重要,对我未来做事有利更重要。
老人和年轻人,代表的是两个世界,两套价值系统。在老人的世界里,讨好是个有效策略;在年轻人的世界里,创造价值才是正道。
所以,对待退休后的长辈,不妨去“讨好”;对待职场,还是想办法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