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二、明建立(分二科) 巳一、標義【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 這下面是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辨種類,辨這個四魔的不同。下邊明建立,建立這四種魔的原因,分兩科,第一科是標義。 「當知此中,若死所依」:你要知道這四魔裏邊,這個蘊魔是什麼呢?就是「死所依」:你有了這個身體,才有這個身體的死亡。這個身體生出來了然後才會死;你根本沒有色受想行識,有什麼死呢?就沒有死亡這回事了,所以蘊是死所依止的地方。「若能令死」:若能令死,就是那個煩惱魔,煩惱魔能令你生、令你死的。「若正是死」:那麼就是死魔。「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若於其死作障礙事」:若是這個修行人,他想要超越蘊魔、煩惱魔、死魔,但是那個人對於他想要超越這三種魔,「作障礙事」不令他超越、不令他解脫,那這就是天魔了。「依此四種,建立四魔」:死所依、能令死、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依這四種建立四魔。這是標義,下面第二科別釋,加以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是死所依。巳二、別釋(分四科) 午一、死所依【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 這個「死所依」怎麼講法呢?「謂依已生」:依據你的色受想行識已經出現了,已經出現了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已入現在五取蘊故」:出現就是現在。如果是過去那就不是現在了,未來還沒生。已經生、已經滅了那就是過去,沒生是未來。說現在是生,是屬於現在的五取蘊,這就叫做「依已生」。「方有其死」:這時候你才會死亡的,不然就沒有死亡這件事,所以叫做「死所依」,這是蘊魔。午二、能令死【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 這是第二科能令死。 「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說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怎麼會生出來?怎麼會出現色受想行識呢?「由煩惱故」:由於你內心裏有煩惱,你心裏面有愛煩惱、有見煩惱,所以招感將來的生命。說他以前有很多的業力,但是他若把煩惱斷了就不成了,所以阿羅漢無量劫來,他也有很多的生死的業力,但是他這一生修四念住、修禪,把愛煩惱、見煩惱斷了,他就沒有生死了!那些業力都不能發生作用了。所以這看出來,煩惱是根本,煩惱是眾苦之本!所以,「由煩惱故,感當來生」:招感你將來的生命,這個生命就是苦!「生已,便有夭喪殞歿」:你這個色受想行識一出現以後就是生,有生必有死,便有夭喪殞歿,便有這件事。所以能令死,實在是煩惱的力量,煩惱能令你生、也能令你死。午三、正是死【諸有情類,命根盡滅,夭喪殞歿,是死自性。】 這是第三科解釋這個正是死。指怎麼說的呢?「諸有情類」:不管你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你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些種類,只要你有色受想行識,你就是有命。這個「命根」實在來說就是業力,得此生命體的那個業力,是這個生命體的根本,那個業力若結束了,這個身體就是非要死不可。說我怎麼健康、我吃得東西很有營養,都沒有用;那個業力若結束,就非死不可。說我吃得營養也不是那麼好,我身體不健康,但是那個業力還存在,你能繼續生存活下去,你還是能生存的。所以韓愈他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很老了,但是他還繼續活下去的,就是那個業力還在。所以這個「命根盡滅」,那個命根、那個業力若是死掉了,那就不行了,你的身體就要夭喪殞歿。死的體性是這樣。午四、障超死(分二科) 未一、略標【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 這是第四科障超死,這是指天子魔。「勤修善者,為超死故」:這個精進、把世間上的欲都放下了,過這個淡泊生活、精進地修學聖道的這個人,他的目的是什麼呢?「為超死故」:就是解脫這個生老死,解脫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他目的就是解脫這些事情。「為超死故」,所以要修學聖道。 世間上的人在社會上生活,不管你是國家的領導人也好、做一般老百姓也好,不管是怎麼高明,你不能超越生老病死,就是在這裏流轉。也不能解脫三惡道,有的時候到天上去、有的時候到地獄去,就是這樣子;只有修學聖道才能解脫這些事情。 「正加行時」:你修學聖道努力修行的時候。「彼天子魔得大自在」:那個欲界頂天的天子魔,他有大自在力量「能為障礙」:能障礙你修學聖道。「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因為這個天子魔來迷惑這個人,就障礙你,「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者你想要超越老病死,不行,不能!「或」是不決定的意思。 「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雖然天子魔來搗亂,但那個修行人不屈服,繼續地用戒定慧、用止觀來調心,心不動,魔也無可奈何;你心若不動,魔王也沒有辦法。所以「或經多時」,但是經過時間很多。「極大艱難」:哎呀,受了很的苦、受了很多的難,「方能超越」:才能超越天子魔,天子魔來迷惑你,不能迷惑,你心裏不動,並且魔王要聽你招呼。 看這《阿含經》裏面說過,有個比丘尼在寂靜處入定,忽然感覺到身體裏面不對,裏面不舒服;然後比丘尼注意一看,哦,這個魔王來搗亂,請你走!這比丘尼下令叫他走,這魔王就得走;若是我們凡夫,你叫他走,不可以的,凡夫沒這個力量。所以阿羅漢還是有這個力量,那就是已經成功了的人。所以「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這就是這樣情形。這修學聖道也還不是那麼容易。未二、別顯(分二科) 申一、辨相(分二科) 酉一、暫不自在又魔於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 這第二科別顯。前面是略標,現在這是別顯,特別的顯示其中的某幾樣。分兩科,第一科是辨相,分兩科,第一科暫不自在,辨別暫不自在的相貌。 「又魔於彼」:又這個天子魔雖然是很厲害,但是「或有暫時」:短時間對這個修行人,「不得自在」:你想要搗亂,不能搗亂的。這個人的修行超越了魔的境界了,這是怎麼回事情呢? 「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謂世間道離欲異生」:謂這個佛教徒或者是外道,他不修四念住,他修世間的方法,能夠離欲、能解脫了世間色聲香味觸的欲,這樣的異生。異生就是凡夫,雖然是解脫了、離欲,這個「離」就是解脫,解脫了世間的欲,但是還是凡夫。這個離欲的凡夫,他就是由世間的方法修學禪定,成就了色界四禪或者是無色界的四空定,但是這個人他還沒有死亡。 所以「或在此間」:或者這個時候,他還在人間在這裏生存。當然成就四禪八定的人,這種人多數在深山裏面住,他不願和我們人在一起,因為他嫌我們俗氣。他嫌我們俗氣、不清淨,他在山裏面清淡的生活,他心情快樂。「或生於彼」:這壽命到了,這臭皮囊死掉了,他就生到天上去了,超過了欲界、到了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去了。這個人成就了色界、無色界的禪定的人,魔王不能向他搗亂;因為他沒有欲了,你怎麼樣他也不害怕你,你迷惑他,他心裏也不動的。所以,「暫時不得自在」。下面第二科得大自在。(201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