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的意义
在前面的章节,我曾经提到过,“现代意义上的销售诞生以后,在以需求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中,明确需求规模的情况下,再次出现’可怕到不能承受’的生产过剩,就不再是’技术’问题了,而是’智商’问题。”
在最近的半年里,我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详细的解答,究竟这么一个命题会给当下的中国带来哪些启示呢?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不被世界认可、接纳,到逐步变成了一个强大的“世界工厂”。在最近的一个阶段中,我们经常在宣传媒体上看到《工业4.0》、《中国智造》等等宣传标语、口号。
但是,面对现代意义的销售,这些创新还是让我感觉到一种担忧。
人类的经济活动历史上,一直到1980年,宏观上几乎都是以“制造”、“积蓄”、“质量”为根本,转化为产品结果的表现就是“产量”、“存量”、“成品率”为经济追求。
很长的时间中,企业家、甚至企业家之前的作坊主,都是以:“我能做”、“我做得快”、“我做的多”,为最为直接的价值追求。甚至直接认为:“快看那堆积成山的商品,都是钱呀!”
我们从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背后看出,那个时代透视出的人类对经济的哲学体会,就是停留在物质的方向上。
这种错误的追求,导致了从1948年开始30年的时间,7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7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代表的是什么含义?是数亿人饥寒交迫、是数亿人无家可归、是数亿的年轻人对未来失去希望……
现代意义的销售,诞生在“需求理论”从校园走进企业的过程,当认识“需求”的企业家称为社会的主流以后,人类对经济的哲学体会,从“物质”转变到了“精神”。人类对经济活动的追求,从对“身外”之物的积累,转变为对“人”的体验的追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励志的文章,细数那些“百年品牌”,似乎这些“品牌”诠释了“品牌”的真谛。
但是,我们回顾身边所能记忆的品牌,你会认同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律:“品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否深刻,与这个“品牌”的年纪并非完全正比例关系。
这种现象,正是由于不同的“品牌”销售能力不同。由于企业对需求的定位、需求的解释、需求的实现、需求的传播,在人的认知规律的运用差异。结果社会大众对“品牌”的认知结果完全不同。
一个不会定位“品牌”、高效推广“品牌”的企业,同样无法对社会的需求有正确的把握,也不会有准确的客户定位,更无法称为强大!
最后用一副国画来形象地阐述
再强大的制造力,面对智慧的销售能力,就像一群水牛,面对两个牧牛的娃娃。
最后作一个备注:这个系列的文章,我一直坚持语言的使用上,能够保持足够的学术性。此文为为了便于理解,作为辅助阅读的内容。
虽然,我没有读过多少学术文章,但是,我尽力不把销售学写成记叙文、散文、杂文!
这种文章可能阅读乐趣比较小,但是一定值得阅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