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做一个结束仪式了。这里面大多数感想,是在阅读过程中,就不断充溢我脑海的,但我仍坚持再最后,读完全书才评价它。
这本书是这么远那么近的随笔集,这其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他曾经生病期间,他也自称是一本“病中集”。不过,我觉得文中记录的都是他在年少、成长、爱情和生活中想法与情绪,不是故事。而且,大都是一些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忽如其来,又忽然跳过的内心感受。
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这种类似鸡汤的散文集,可以说,“鸡汤”一词,确实毁掉了很多美感。而我之所以不再看,是因为这类散文集,没有明确的故事主线,大多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而这太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看的过程中,会不自觉的联想自己的经历。如果积极一点的文字还好,可一旦有消极的情绪在,代入感就更强,现在这个社会,谁会没有个不如意呢?所以,无论作者的文字能不能把你带出那个坑,你都又一次身临其境了。
情绪,这个东西太复杂。不是说,你敞开心扉,掏心掏肺,就能帮助对方摆脱那些困扰。如果对方有能力摆脱情绪困扰,即使没有你的文字,他也能走出来。可如果对方没有能力摆脱,那你的文字只能是让他又一次深陷其中。
当初,我买这本书是冲着名字和畅销书的头衔去的。“有些路 ,只能一个人走”,的确,仅仅是标题,就已经触动当时的我,像是一种告慰或是肯定,“不是只我一个人如此这般困扰”。不过,好在这本书买回来许久,我都未曾打开过。更庆幸的是,待我决定翻开时,我已经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代入感,不再让自己又一次陷入以往的感受。不过这种控制,又让我在读这本书时,变得十分的焦灼。其实看完序,我就不是太想继续了。但苦于自己买了这本书,苦于自己决定读完这本书,苦于自己希望能给每本书一个合上的仪式感,所以,我就这样几经睡着的才读完。那种感觉好像,它是它,我是我,我不允许它过来,也不允许自己过去。当然,这个“它”是指作者的情绪,而不是文字。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其实,你只需记得这个标题,独自上路就好,你不需要知道我的故事,别人的经历。你只要知道,还有许多人与你一样,仍在徘徊打转,寻求自我。而,有些话,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一切美好的转变,都是你带给自己的,无关他人。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他人,更不要把苦难归咎于他人。就像,作者说的:“没有一个人是专门陪你的,没有一个人是特意来和你一起走到终点的。”
人来世上走一遭,不过是在成长中,慌不择机地披上一层又一层的外壳,以为能保护脆弱的自我。而又在成熟中,一次又一次地剥落曾经的自己。“我们就是这么长大的,一直受伤,一直成熟,然后不停地痊愈。”
红尘潇洒,独自前行。未来不迎,过往不恋。怀揣美好,放下执念。但尽人事,莫问前程。一旦决定,全力以赴。忍无可忍,从头再忍。
寻找自我,确实是一条英雄之路,而我们一早就已上路。只不过是,有些人走的快一些,有些人还在原地踏步。但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