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封面仿自:石川啄木短歌 (豆瓣)使用字体为:喜鹊乐敦体、聚珍体及思源黑体
每周语录
图 Pinterest
夜晚的地铁像一列伤兵专列,刚从前线溃退下来。人们呆坐在座位上,为自己还拥有生命感到不可思议。他们刚从生活中撤离,惊魂未定,瘫软在地,只等牧师到来,认可自己的软弱和无能,可以安静地死去。然而,车门打开后,他们还是活着被扔了出去。
理查德·费曼:
不要刻意去记住某件事,而要去寻找使其显而易见的解释。
黄国峻:
存储在架子上的书本,不断增加,往上叠高,真怕它们快压垮了这筋骨,书房是一间屋子里的大脑,如果崩毁,它就算是个疯子。
想要说不,在喧闹的街心,对着书报亭里贩卖折叠伞的人,这里的地铁既非蓝线也不是绿线,这里的过客来去都匆匆,只有流着血的脚趾躲在靴子里过冬,它们偎依着彼此说不,不要在雨夹雪的天气检阅过期杂志的封面,不要陷入拼写困难只因被诅咒的生活变成了填字游戏,更不要从干涸喷泉里捧来的硬币换取印满红心的折叠伞。
里尔克:
如果你觉得日常生活很贫乏,你不要抱怨它,还是抱怨你自己吧。即使你自己是在一座监狱里,狱墙使人世间的喧嚣和你的感官隔离——你不还永远据有你的童年吗?
您好,先生
今晚全城灯火管制
注意下水道的老鼠窸窣
宪兵拿着名单抓捕
帘子后面有继续相爱的人
每周文摘
抢劫书店 @小说
在一个偏僻的书店,失业的男人、喜欢读叔本华的女店员和一个要打劫垃圾成功学书籍的劫匪偶然凑到一起会发生什么?
交差点✖️利器「工具和人的合集才是利器」
《交差点》是一档科技人文主题播客。我们主张「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背后不应是一种二元的选择,两者应当是相互作用,并彼此驱动的关系。 除了用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将致力于探索如何在技术崇拜盛行的今天保留人性,试图用人文的视角解读技术语境下的趣味,消除二者的对立,促成其有机结合。
这期节目概述了利器起源及意义,以及相关项目简介,其中有提到城堡这个项目。
个人不习惯播客这种媒介,所以用自己更习惯的文字方式简单做了一些笔记和总结,可能与原始音频有细微一定出入。
我对「利器 x」 的理解更像是美国硅谷那种创业孵化器,不过提供的主要是工具及相关技能的支持,而非金钱。
关于利器源头:
最初源头是想做一本《全球概览》,从前身 《离线》 杂志脱离。实际模式上是一个简单版本的创意工作、互联网工作者的工具访谈,快速了解一个人及其使用的东西。
关于消费主义:
并非提倡消费主义,原则之一是采访使用工具创造好的作品的人,偶尔采访超级牛人,比如 刘慈欣。
采访原则:
人是很难找完的,不一定要找有名的人,相对不那么有名的人他对工具也有一定的见解和独到的用法,如果还有一定价值,那么这个内容也可以成立。
判断标准:
我们并非以有名来判断这个作者是好的,还是以是否是个好作品为主。好作品相对来说并非一个人有名他做的作品就是好的。
城堡举例:
也参加了利器 x 计划的南百城,他是一个连锁书店的店员,白天在书店上班,晚上就做自己的个人线上杂志。主要关注阅读和文学,但是他这个作品本身他要解决的问题,看一个作品好不好在于他是否解决了他创作时候的初衷,他的作品本身的初衷是要解决他自己在这个领域,比如说他对阅读、文学、独立杂志等感兴趣,他要通过这个东西提升自己,比如独立杂志的制作水平。
他的产品你可以从第一期到第二十期去观察他,他是不断的成长的,从排版到内容及设计角度,通过自学来获得很多东西。对他来说,这个东西是一个让他变好的东西,解决了从大处说在生活中能够探索自己更多的生活边界的一种可能,说小了就是探索一个个人杂志该怎么做的一件事情。他做到了,我去评判这个作品时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在这个阶段起码是完成了对他对它的预想,那么就是一个好作品。
更多普通人也需要一个项目,比如平时白天上班,晚上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觉得这件事情蕴涵自己的天赋、价值、创造出了自己感到满足的东西,这个东西其实是完成了,我很乐意去看一个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比如跳一跳玩到全国前十,也是一种天才,一个人自己内心的天才的东西,可能才是他觉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他完成这个事情,这个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也是一个好的作品。
每个人都可以探索自身的边界,但需要很长的时间。
利器 x 计划相关:
他们是一群即将成为专业人士的业余爱好者,但他们对这个领域是热爱的,他们是通过一边学一边做,有个项目,同时学习成为更专业的人,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接触到的人,学习到的东西是在帮助他自己。
版权及其它:
- 版权归属作者
- x 是独立的意思
- 暂时没有往商业上考虑,但不拒绝子项目往商业模式上发展,在不损害内容的前提下。
- 让工具文化组成一个合集,有统一标识之后能有更好的影响,并进行一定指导。
- 利器 x 这个文化运动品牌,既有非盈利也有盈利,会不会造成某种竞争关系等。
- 某个子项目做大之后相当于毕业。
豆瓣话题 - 灵光一闪想出来的绝妙比喻
- “快看,造云彩的机器!” —五岁的小侄指着前方的烟囱告诉我,真真被孩子的天真击中
- 吃下一大块抹茶蛋糕,喉管沙沙的,阴凉得长满青苔。
- 消灭朋友圈消息的红点犹如用棉签止血。
- 月亮是夜空被戳了一个小洞,漏进来另一个世界的光
- 小时候脚麻的了时候,说脚底下像踩着星星~
- 天空若是倒过来的海,那白雪算不算坠落的云呢。
- "Your cellphone screen is like a tiny glass-bottomed boat moving slowly over a vast and glowing ocean of words in the night."
- 所谓才华,就是基本功的溢出。
- 他们试图把你埋了,你要记得你是种子。
- 我在办公格子间吞下药丸诗的胎动停止了在KPI下发的夜晚我回到家把所有比喻扫出房间
- 梦,是黑夜为每个人出版的日报
- 搬走的时候,我全部家当用一个大行李箱就装完了。我觉得有点可笑,感觉在小空间里的生活一下子被拍扁,被压缩进一个更小的空间。就好像一个用来临时用纸叠起的储物盒在使用完毕后被一脚踩扁丢进垃圾桶。
- 豆瓣之于我,就像电线杆之于狗
- 心是摊不开的手。
- 在落雪的黄昏街头逢着故人,如同栽进一个深不见底的拥抱。
- 深夜里台灯是宇宙中唯一一颗恒星,我握着笔在草稿纸上计算出彗星的轨迹,这时手机提示音响起,那是另一个宇宙发来的友好问候。
- 你和我在一起像新鲜玫瑰花瓣夹进英汉字典里你失去弧度和鲜艳我失去成段的标准解释
- 人开心地笑起来,就会飞到天上如果他想下来,就必须想一件伤心的事
每周读书:石川啄木短歌
下班窝在书店平时用来打包的狭小操作间里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个非常好的地方,足够安静,又不那么安静。
跟店里一墙之隔,能透过墙壁听到一些细微的声音,但又不至于影响,可以当成白噪音。同事偶尔过来,也可以随便聊几句解闷。
比起家里空荡荡的安静更能提高阅读效率。
本书译者为周作人,也就是鲁迅的弟弟,1962 年左右就翻译的这本书,1967年周作人 82 岁去世。
最近搜集文库本,看到这本书,在一堆花花绿绿的封面中喜欢这种蓝黑配色,读完后顺手模仿这做了一版城堡封面。
本书应该是新版,我看到出版年份是 18 年 10月,而且封面的设计虽然说不上多新潮,但绝不老套。
内页排版也简洁适当,一页一段的排版和《100个基本 》 类似。不过本书在中文翻译下配有原版日文,虽然看不懂日文,但所有国外文字里,大概就日文和中文最接近,还是有种亲切感。
三行一生
全书 551 首诗,这种短歌形式上就是三行一首,读起来很快。
从七言、词牌到推特、微博的 140 字,格式束缚似乎从来不能限制人类的表达,短歌三行也能写出一生磅礴和某一刻的细微心境。
比如:
玩耍着背了母亲,
觉得太轻了,哭了起来,
没有走上三步。
亦或者:
在什么地方轻轻的有虫鸣着似的
百无聊赖的心情
今天又感到了。
关于恋爱的心情,这样写道:
把发热的面颊
埋在柔软的积雪里一般,
想那么恋爱一下看看。
一些平时生活的小幽默,我可能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路旁的狗打了个长长的呵欠,
我也学它的样,
因为羡慕的缘故。
这首可能是中年危机时写下,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石川啄木写下时可能照了镜子或者无意间看到在纸上自己的名字的缘故:
轻轻的叫了自己的名字,
落下泪来的那十四岁的春天,
没法再回去呀。
不止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妻子也类似。他写道妻子从前的愿望是音乐,现在却不再唱歌,而友人散落四方,过了很多年,没有成名的人,对其中一人写道:
恐怕一生也不要娶妻吧,
笑着说话的友人啊,
至今不曾取呢。
之所以说这本书让我感觉三行一生,是因为信息量非常大,读着读着,能体会到作者心境及回忆,童年、少年、中年,以及在他生命中出现过的人,留存过的画面、味道和一些细节。
以及,书的最后几首都是写他去世的儿子。
夜深了,
从办公的地方回来,
抱着刚才死了的孩子。
生命的过程和结局
这是每个人一生的结局,而且不一定要等到老去,年轻人也会去世。
曾经看哲学类书籍,不记得是哪个哲人说过,除了死亡,没有一件严肃的事情。
大概也能说明我看完此书后的心情,只是,合上书,再回过头来,快速的翻阅以前的片段。
我想我们的生命并非为了严肃这件事而存在。
在我初中,大家都沉迷盛大出品的《传奇》这款砍人游戏时,我曾迷上一款名为《冒险岛》的游戏,那个游戏是动画卡通式的 2D 横版画面,背景音乐好听,而且地图宏大,每一块大陆都有不同的风格,从乡村、海洋、森林到天空。有时候我并不去无休止重复的打怪刷金币,而是找一个认为背景最好看的地方,坐上任务得来的小板凳,单纯的听背景乐,看背景画面,以及和匆匆路过去的人随意打招呼。
那时候,我大概就明白,一个游戏最长的是过程,最重要的也在于此,而不是通关。
看书时顺手做了一些笔记,但看短评时,又发现一些遗漏,比如这一句:
很会笑的青年男子
要是死了的话
这个世间总要寂寞点吧
虽然整本书大体以丧为主,但偶尔也有令人一笑的地方。
我总以为能细微感觉到丧的人,也同样能感觉到这世界的幽默,以此来平衡生活。
石川啄木 1912 年 26 岁去世,这个世界,关于文学,的确寂寞了很多吧。
尝试短歌这种形式:
平时偶尔会用 Day One 简短写一些日记,我选了几个,附上原文,并在下面改写成类似短歌的形式,只简单用三行这个格式,不涉及押韵之类复杂的东西。
阅读的拜访原文:
夜读《度外》,这个名字总是让我脑补「置生死于度外」,看到骆以军的序言,最后一段写道: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再这世界上。
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搜索发现维基百科上写着:
黄国峻(1971年10月16日-2003年6月20日),台湾宜兰县罗东镇人,作家。父亲是小说家黄春明。淡江中学毕业。曾获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2003年自缢身亡,英年早逝。
然后,看书的心情莫名低落一些,尽管我还没有开始正式对这本书进行拜访。也因为这个插曲,让即将开始的阅读旅程变成某种类似阅读遗书的错觉。
作者完成这批短篇的年龄正好和我此时的年纪相仿,文字让时空定格,也算是读一个同龄人的作品。
短歌改写:
读新书的夜晚
序言里听闻作者已经去世
如同拜访即将成为友人的坟墓
忽然而已原文:
走在路上玩手机,小雨,并不在意,旁边的人群缓慢。突然下起大雨,人群开始奔跑,雨水变的可见,这一切似乎都是一瞬间发生,我无奈的也跟着跑起来。
进地铁时忽然想到人是一瞬间长大这种事情,这雨也像人生,也是一瞬间变大的。
短歌改写:
小雨忽然加重成为大雨
人群忽然加快逃离
我好像也是忽然长大
也不一定要改写,有些事不大不小,有过一瞬间觉得有意思,现在还记得,也可以直接三行写出来。
比如之前有个刚新同事,书店是她第一份工作,第一天下班打卡时有些兴奋的说真高兴,这是我第一份工作的第一天,几个同事都笑了,然后没过几天就辞职。我也记不清是几天,大概的用短歌来说就是:
人生第一次下班呢
单纯而雀跃的新同事
几天后辞职了
在办公室喝水时,主管在电脑前抱怨通讯录不知道是哪年哪月的。我看到一些辞职同事的名字,还有一个已经去世,下班时又发现储物柜一把钥匙上也还留着她的名字。(城堡 17 期时有写道参加葬礼的事)
嗨,很高兴又遇见你
我只是在记忆中跟离职和离世的同事打个招呼
因为偶然看到公司过期通讯录
更新日志
- 解决之前信息超载问题,现在文章推荐标准改成:我愿意为之付费赞赏,或者看过文章后能具体做些什么?小到临摹作品,大到改变我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之前也进行过类似的举动,因为五是我的幸运数字,所以一般是五元。
- 标题前使用表情,用于美化个人网站的目录导航。
- 2019年02月23日01:54:41 写《短歌》书评,原创几篇短歌。
- 2019年02月23日02:30:17简单修改排版及标点符号。
- 2019年02月23日08:29:32上传至简书
文档信息:
《城堡阅读周刊》是一份每周五更新,由个人制作发布的基于 Markdown 排版和互联网免费公开内容的网络轻杂志。
-
我在此为你提供书籍、文学、自我教育相关的新闻资讯、网摘推荐以及原创专栏文章等内容。想要查看往期可以移步:
本文参与了「利器x计划」,发现更多创造者和他们的工具:http://liqi.i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