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说,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约翰·列侬
刚上大学那会,我兴致勃勃、意气风发,一口气参加了好几个的社团。似乎,进社团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社交、合群的能力呢,对以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可是,我很快就不开心了。冗长枯燥低效率的会议一个接着一个,五花八门的活动、繁琐无聊的杂事让我分身乏术。本该坐在教室用心听课的我,大脑高速运转出一波波的安排:中午几点什么社有个什么会议,下午几时该去联系哪个部门,晚上要想出活动的一种最优方案。
整个人处在一种六神无主的状态。
我不喜欢这样子的。相比熙熙攘攘、热火朝天的欢声笑语,我更喜欢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翻上几页书的安静。
我们应该要合群,要热爱集体,要成为社交达人,要游刃有余、轻松于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之间而面不改色。我们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叱咤校园、bling-bling的风云人物。
这样才算有出息,才厉害呢。却没有人来问你开不开心。
Paulo Coelho:多数人认为应该如此的东西就是现实。它无需是最好的,无需是最合乎逻辑的,但要符合集体的愿望。
如果努力符合集体的愿望带来的只是痛苦,那还要努力吗?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当妻子听到事业有成的同学离婚之后,叹息“以后要独自奋斗了呢,好累,好痛苦”时,对同学说:
2.
“强迫自己与别人一模一样才危险,它会导致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妄想狂。想与别人一模一样后果是严重的,因为这是在扭曲天性,违反了上帝的法规——在世界所有大大小小的森林中,上帝没有创造哪怕是一个与其他树叶相同的树叶。但是您却认为与众不同是一种疯癫,并且因此而选择维莱特作为生活之地。由于这里所有的人都各不相同,您也就和所有的人一模一样了。您明白了吗?”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我成为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我,本来就不是,所以我,不抱歉。
小学一年级,我羡慕语文数学拿双满分早早挂上红领巾的人。再大些,是字写得工整漂亮、取得了奥数奖状、得得了老师欢心、嘴甜貌美、乖巧懂事的家伙。初中,羡慕年级前十。高中,羡慕保送清北。大学,是肤白貌美大长腿、恋爱学习两不误的学霸。工作,是能力出众、同事喜欢、领导赏识的拼命三郎。
总有人在你前面,比你优秀,比你好。
我却心疼仰望别人,鄙视自己的那个小小的我。
我拼命想成为他们,一路追,一路赶,乱了方寸,失了心。
我本可以以最真实地生存着的自己而感到自豪而骄傲的啊。
3.
核心价值指的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它包含我们的生活原则,但这些原则未必与我们平时所宣称的一致。由于无法直接观察到核心价值,所以唯一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人个性的方法,就是根据其个性所反映出来的行为来判断。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
——《幸福的方法》
爱我们本来的样子就是“无条件的爱”,而我已经不想再细数自己没有的东西过日子了。
我要无条件地爱自己。爱积极向上、不断努力的自己。爱善良勇敢、真率诚挚的自己。
Stavros & Torres:我们会看到要寻找的东西,错失不去寻找的东西。虽然它在那里,但我们的阅历被我们的关注点深深地影响了。
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在《哈佛幸福课》上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主要关注缺点的人,看不到也不欣赏他们的长处、热情、他们的美德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会有很高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很多的快乐吗?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我们要停止问一个学生是否聪明,我们要问这个学生有什么优点,认清这个学生的优点,长处之后,我们便欣赏它。当我们欣赏它的时候,优点和那整个人都会增值。
所以,请无条件爱自己。
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爱它,欣赏它,使它不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