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还年轻,却已经老了;
有的人老了,却还年轻。
卫夕身处互联网行业,最近发现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很人到30多岁之后就开始感叹——
“我的职业生涯估计也就这样了,00后马上就要入职了,他们思维敏捷、头发浓密、精力旺盛、长于熬夜.........我们这些“老人”马上就要被淘汰了.....”
进而陷入无限的迷茫,最近甚至有听到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居然也持这样的论调。
然而,卫夕想说:
年龄是扎营者的刹车片,是攀登者的发动机,不要让年龄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一、
先来看一段巴菲特和查理*芒格2019年股东大会的视频:
你能想象这两位老人已经一位89岁、一位95岁了么,他们依然是如此的神采奕奕、精力充沛、心态永远年轻,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他们身居高位、家财万贯吧!
错了,我们恰好颠倒了因果关系。
想一想,你到90岁还有如此漫长的时光,如果现在就放弃了人生,未来漫长的日子你要如何度过呢?
一起来感受一下巴菲特财富和年龄的关系图——
二、
iOS最年长的开发者年龄是多大?
答案是84岁。
很多人84岁已然放弃了整个人生,然而日本银行退休职员、84岁的若宫雅子(Masako Wakamiya)则在2017年初开始学习一项并不寻常的兴趣——编程。
通过Facebook和Skype,雅子向200英里外的一名程序员学习苹果的Swift编程,最终开发出了针对日本老年人的iOS游戏Hinadan,这个应用在AppStore上获得近5星的好评,全球下载量约为53,000次。
2017年6月,旧金山苹果开发者大会WWDC邀请了若宫雅子出席,在大会后台,苹果CEO蒂姆*库克和若宫雅子相谈甚欢,库克告诉她,她是苹果历史中年龄最大的iOS开发者。
2018年2月,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一项主题活动中,若宫雅子受邀发表了一次题为“为什么数字技能对老年人至关重要”的演讲。
决定生活质量的永远是生命力本身,而不是年龄。
人,还得有梦!
三、
4月19日,NCT全国青少年编程能力等级测试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考生——潘石Yi。
这位写博客、写微博、学摄影、做木工、跑长跑的企业家从今年1月开始了他新的挑战——学Python。
3个月后他报名了全国考试,要知道,1963年出生的老潘今年已经快57岁了。
他的好友王巍的一条评论被人顶到了热门——“好奇、求知和勤勉,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人生境界。”
有人说这是潘石YI为了个人形象作秀。
嗯,你要不要也做个秀试试,学个Python,随随便便跑个半马,我也请你收下我的膝盖!
四、
我们再来看一位有趣的年长艺术家——黄永玉
2015年5月,卫夕参加了黄永玉先生的新书《我与沈从文》的发布会,在现场,完全感觉不到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当时已经91岁了,他甚至在现场说自己前几天还熬夜看完了欧冠决赛的直播,非常硬核。
我们来看一看他老年的画和作品——
九十岁自画像
世界变了,我他妈也老了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些作品是什么感受,我看到的是跳动的、迸发的、蓬勃的生命力!
黄永玉在用生命阐释什么叫“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五、
根据《Busniss inside》的统计——
在过去的14年中,标准普尔500强公司 CEO 的上任年龄增长了14岁,也就是代表着经济体中最主流的组织形式在挑选领头人的时候更倾向于年龄大的候选人。
今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最终对决大概率会在特朗普和拜登之间进行,而他们的年龄是——特朗普79岁,拜登81岁。
美国历代总统年龄
六、
年龄从来都不是问题,失去了深度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让人生变得可怕。
王兴说“人们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停止思考了,我们疲于奔命,忘记了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美国学者保罗·史托兹在进行了多项心理学研究之后把人生比喻成登山,而面对高山,人分成三种——放弃者、扎营者、攀登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中的攀登者越来越少,扎营者、放弃者越来越多。
年龄,是扎营者的刹车片,是攀登者的发动机;
七、
知名IT人陈皓(微博昵称“左耳朵耗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现在43岁,属于老家伙了,我应该是要被年轻人干掉的,但是我还没被干掉,为什么?
因为年轻人都在加班,996,他们没时间学习,所以我要感谢加班文化,感谢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微博上面的娱乐八卦,微信上面的很无聊碎片性的信息,感谢知乎上99%抖机灵的问答,感谢今日头条、抖音在消耗着大家的时间,把大家大块大块的时间都变得很碎片,让你们根本就学不了;
还要感谢我们的Wall,让你们出不去,所以我都不用努力了,我只要正常地多看几本书,基本上就可以超过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这段话值得每一个年龄段的人反复阅读。
八、
“终生学习”这个词听起来一点都不性感,然而它对于我们应对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是如此重要。
我们中间其实有很多人在工作上有一些成绩、有一些资历、有一些经验的,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是——
如果停止学习,我们那一点点经验、资历在未来的世界其实毫无用处;
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让我们考上大学就开始摆酒席庆祝了,多少中国学子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停留在高三,多少中国学子大学毕业就失去了看书的习惯。
从本质上说,现行的分专业的教育体制是为了适应工业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设定的,它能保证输出特定的工业人才。
然而随着人类以未曾想到的速度进入信息时代,这种工业时代教育体制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赶马车;
你现在的工作技能有多少是在大学里学会的?
我们一直用短跑的方式生活,以为猛冲一阵就可以停下来,但人生其实从来都是一场马拉松。
九、
锻炼和健康也是对抗年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式。
很多人职业生涯不再追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体力跟不上了——早早地被颈椎病、亚健康、失眠所困扰。
一个孱弱的身体即便配上一个强大的意志,战斗力也会减半;
IBM的中国区董事长周伟焜出生于1946年,但坚持锻炼让他的精力甚至超过一般的年轻人,周伟焜有一个坚持不懈的“555”原则——
每个星期跑5次,每次5英里,每次50分钟,他会在书房的案头、专门放置了一张硬纸卡专门记录每天跑步的数据;
字节跳动CEO张一鸣则更进一步,他曾经画过一条函数曲线,把年龄作为 X 轴,颜值、收入、身体状况等作为Y轴,画出人生各项指标变化的趋势。
结果发现人到29岁左右是体力下降的一个拐点,于是,本来没有任何体育锻炼习惯的张一鸣开始了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游一次泳。
作家石康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他甚至曾经还发出过这样一段感叹:
“如果我年轻时有人对我说,石康,人生最美好的事不是和姑娘Have Sex,而是在朝阳下与姑娘跑步,我一定会认为这人有毛病,但现实证明,这话是对的,是我年轻时目光短浅,根本无法穿越时光看到现在。”
十、
锻炼产生的多巴胺和内啡肽是化学意义上真正的“正能量”
很多人说我没时间锻炼。
嗯,奥巴马担任总统的8年,每天会抽出40分钟去健身房做有氧运动,你的工作比美国总统还忙?
哈佛医学院的约翰·瑞迪教授写过一本叫《运动改造大脑》的书。
书中通过科学的实验和详实的数据说明了运动不仅有利于身体,还有利于大脑,它能刺激脑干,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
是滴,运动,不仅健身,还健脑;
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有意识锻炼的年轻人,是充满远见的年轻人。
十一、
小说《三体》中刘慈欣创造了一个概念——思想钢印,为了防止人类对强大的三体人可能产生的投降主义,通过思想钢印这个特殊机器,可以在人类大脑中植入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必胜信念。
对于很多人而言,生活似乎也给了我们打上了思想钢印——
“年纪大了,人生也就这样了”、“我没有更多的可能性了”,“我的生活只剩苟且了,没有诗和远方了”
年龄增长,我们肚子慢慢变大,脑子却越来越小。
我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思想钢印,现在是时候抹平这些钢印了。
十二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一个经典心理学概念。
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次一次的碰壁和摸爬滚打中,被社会狠狠教训的我们更多地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记住,这不是真正的无助!
十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
从1840年开始,人类的寿命就在以平均每年大约三个月的速度递增,也就是每过十年人类就可以多活两到三岁。
在进入到21世纪以后,这个趋势还在更快地加速,从2001年到2015年,短短不到十五年,人类的寿命增加超过了五岁。
我们即将迎来一个全民长寿的时代。
2016年伦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Andrew Scott 和 Lynda Gratton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与工作》这本书中引用研究结果表明——
00后未来的寿命达到100岁的概率约50%,这意味着,每两个00后里面就有一个百岁寿星;
人生是一条河,年龄是这条河的长度,涉猎的领域是这条河的宽度,涉猎的水平是这条河的深度。
当人生这条河的长度已确定越来越长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它的宽度和深度,努力汇入星辰大海,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它一点点干涸;
岁月神偷,偷走了我们年轻的容貌、矫健的身躯,但最不能让它偷走是我们湃动的心。
十四、
我们来欣赏一幅画——
这幅《感恩节前捉火鸡》是美国著名原始派画家的重要作品,画风清晰、自然、朴质、怀旧,有着如同乡村音乐一般的诗意。
作者安娜*玛丽*摩西的很多作品在20世纪中期是冷战时代美国人紧张情绪中的一管清新剂。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安娜*玛丽*摩西75岁才开始学习画画,5年后的1940年,80岁的她在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
是滴,不停歇,人生最坏的结果也是大器晚成。
未来征程漫漫,记住——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年轻的老人!
关注卫夕,一起永远年轻!
——End——
作者简介:卫夕,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