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之前的我们,三观都是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给树立起来的。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听话”是对一个孩子好坏的评价标准,那时的我们就如一张白纸,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从不敢有一丁点怀疑,当然,也不能有所怀疑,否则会被视为不孝。
在这样的环境中,大部分人都按部就班的按照父母的思想行事:多大上学,多大谈恋爱,多大结婚,多大生子。就如一个个标准的机器人,不按规则出牌的被视为残次品,会遭到七大姑八大姨及周围人的精神围攻。
我们三十岁之前的思想领地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被周围的人占领了。
如果无意外,我们的一生就以一个机器人的形式被生产,直到被报废。
还好,这个世界上有书籍,让我们为自己的灵魂打开了一扇一扇的窗。
那些被委屈的灵魂,那些起初觉得自己叛逆却又为此找不出理由和出处的惶恐,在书籍里都可以找到诠释。
通过大量的吸收古人智慧的养分,我们终于明白,所谓的规则都是有由人制定的,所谓的神也是人创造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二字。
制定规则的人除了希望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外,对他们本阶层的利益当然会更大化。
创造神灵的人,如果不是有很大的控制欲又何必编造故事骗人骗己,当然一些向善的理念还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要不然怎么笼络到人心那?
书籍让我们站在了更高处,让我们看的更远。
小时候我们被驯化了荣誉感,为了写着某某荣誉的纸可以牺牲自己的健康,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小时候天真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使,想象着路上遇到坏人干坏事,我要不顾一切的冲上去,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然后国家再颁发一个什么见义勇为奖,下半生就可以躺在这样的荣誉里,站在人类道德的至高点上生活。
现在想想,多么可笑。
有书籍真好,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今首先是希望社会上不要有那么多坏人,也不要有那么多坏事,就算做天使首先自己要有分辨事情是非的能力,然后有量力而行的行动。
从善当然是从不曾改变的三观。它就如一条主线贯穿着我们的整个生命,无论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价值,只有这一条都始终不渝。
三十岁之前的我们,全世界里有我,三十岁之后的我们,我就是全世界。
孤独变得理所当然,不必再去人群里寻找温暖,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点时间,足以给让我们充满能量,然后再去人群中消耗掉这些营养。
周而复始。
每一次读书的过程也是为三观重塑积累的种子,待到种子发芽,开花,我们离真正的自己也就更进了一步。
对三观有不同的认知,这说明我们在慢慢变老,还是我们战胜了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