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秦淮两岸,脂正浓,粉正香,金银堆满了汉白玉的床,金陵多少往事,鹅毛扇一挥,都付笑谈中。在人间的长河中,金陵城外,是落魄文人的希腊。少长咸集在乌衣巷,仰头看旧时月色,念王羲之,评孙仲谋,叹李煜,说红楼梦,看他起高楼,看他舞榭歌台。
金陵城这片沃土上,从来不缺少文学人物的崛起。
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票房已经过七亿,微博和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又掀起文艺狂潮。在潮水向前流的路上,我们需要浪花来安慰孤寂。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由夜晚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世事如书,我偏爰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呆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有人说这是鸡汤儿,有人说是诗,有人认为张嘉佳是“文艺男神”,有人认为他是“男版琼瑶”。不管他人怎样评价自己的作品,张嘉佳似乎早已习以为然,他说,我就是矫情。此话让我想起,当年王朔反击那些批评他作品为“痞子文学”的人,我是流氓我怕谁。
在最近的一次的采访中,张嘉佳甚至自卖自夸这部电影是“近十年最好看的爱情片,没有之一”,我下意识地相信,这是一句营销口号,类似于“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观众的眼睛不一定雪亮,大众的审美不敢苟同。
张嘉佳看到这儿,一定会喊,MBD。
二
想要完整地认识一个人,他的故乡是必要去一趟的。一个人的故乡,是他精神世界的底色,是他艺术征途的起点。我们想要了解老舍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非得去北京胡同口听听老北京人说话的语调,亲手摸一摸破败的城墙,亲自去爬爬香山,去后海发发呆才行。
我们想要认识现在的张嘉佳,还得从他的高中时代说起。
在早期的博客和微博中能,张嘉佳有意无意在提起高中的旧事。比如,初恋的绿色的口香糖纸。比如,在出租屋吃泡烂的方便面。比如,他在小说中有意无意提起的姐姐,那个教他打字、给他零钱的姐姐,那个在大学因车祸而离开的姐姐。张嘉佳在《RP王和姐姐》中,一边带脏话骂,一边回忆与姐姐的往事,让人读罢,笑中带泪,却又不甚哀伤。这种基调,贯穿在作者所有的作品中,让你读完,哭笑不得,如鲠在喉。
考上南京大学后,大一时,张嘉佳便身兼四家社团创始人,导演话剧、写小说,令南大成为金陵的佛罗伦萨。大二时,他已发表上百万字作品(如果这个数字属实的话),辗转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担任杂志主编,做节目兼职。这般经历为他毕业后去江苏电视台工作打好了基础。
他说,自己总会在一件事发展得很好时,便退出。
他在电视台做节目当嘉宾,完工后回家写小说。深夜两三点,用啤酒搅拌脑浆,以键盘当笔 ,开始写《几乎成了英雄》,在网站直播写《小夫妻天天恶战》,后者创造了一周点击上千万的神话。这一年,张嘉佳27岁,出版了新书,即使有网络带来的人气,销量依然平平。
我认为《小夫妻天天恶战》并不是小说, 更接近口水故事汇,更接近天涯八卦贴,只不过作者有着较为深后的叙事能力,使得人物鲜活,像身边的朋友,像隔壁的小夫妻。
零落在博客的短篇小说,更是独立的王国,而里边的王已经死了,人物成了散兵游勇。
至此,他的博客和其他别的论坛发表的作品,不下百万。如此勤奋地写作者,很难不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令人奇怪的,他好像从没透露过自己文学的启蒙读物或人,也没见他说自己年少喜欢读哪位大家的哪部作品,可能这是作者有意为之。我们只管吃菜就好了,不必打听菜的产地。我固执地相信,文学是有脉络的,是靠传承的。不管你从东方还是西方、不管从哪个朝代吸引营养,在作品中有迹可循。
三
从你的世界路过。这句话如果用于形容爱情,类似于露水情缘,浅尝辄止的是爱情,遍体鳞伤的才是感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理想爱情的模样,占有欲太强,注定是要分开的。整本书就是一部浪子回头发现阿弥陀佛和阿门的游记。
2013年7月,张嘉佳开始在微博连载“睡前故事”,据他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打散了的自己。他把自己身上的脾性和经历分别给了故事中的男女老少,小说的人物创作必然会投入自己,这是无可厚非的。
我最喜欢的故事人物,不是猪头,不是管春,而是陈末。陈末即沉没,即沉默。在沉默中分手,花开两朵,在沉默中爆发,天各一方。
他也承认陈末就自己。每篇故事中的陈末,更像是电影中的画外音,或者是话剧的旁白。我从他提供的视角中,看到了马力的执迷,猪头的傻,小玉的一往情深。最要紧的是,陈末有一个更高于人物的视角,他看着怜悯这些故事主人公。
大体来说,这本小说是一部适合22岁以下人的读物。我不认为电影会比原著更精彩,因为原著整体几乎没有文学性可言,其中有的短篇中会给人一种跳脱感和抽离感。主人公还在伤心呢,突然来三五句说教,要么来几句堆砌出来的句子。好比我正亲热,中介打来的电话,难免让读者以为在读散文。当然,在文学作品青黄不接的这几年,在以烂充好、东拼西揍也出不了作品的今天,这本短篇小说集无疑算是拿得出手的原创作品。他比那个副总裁写的要好很多。
多情应笑谁?滔天的文艺,令我们早生华发和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