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几条命?”
人应该有三条命
【性命、生命和使命】
而这三者对应的是普通的人的生存需求
优秀的人的生活需求和卓越的人的责任需求
这就是本次大讲堂主讲人,来自公共体育教学部的『林立教授』为接下来的讲座提出的前驱命题。林立教授这次为大家带来的主题是“点燃梦想 青春启航”,主旨在于向大家宣扬志愿者、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讲述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志愿有你
志愿服务应该是大学生追求的时尚以及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等。林立教授说,“志愿者代表着希望、决心或渴望”他给大家介绍了联合国、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对志愿者的称呼,尽管叫法不同,但他们有其共性: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出于自由意志去为社会和他人服务。林立教授还从不同类别的分类给大家讲解了志愿者的类型,比如专家型和非专家型、全职和兼职、专业型和辅助性等等。
服务无偿
“志愿服务也是有动机的,而志愿者的动机就包括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发挥自己所长、学习新的技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五个动机。”这些也是志愿服务的意义所在。虽然志愿服务是无偿自愿的,但是在相关工作中依然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志愿者们在服务中有和其他成员平等共事、根据工作适当分配工作、认识和了解政策、接受培训和教育等15项权利,也有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组织规章、维护组织尊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等11项义务。”为了使大家能够对这些有更加透彻的认识,林立教授通过一系列例子予以阐释。
对于权利林教授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考虑到无偿服务的第一层次、基于志愿服务组织成员的身份而获得权利的第二层次和来自政府和社会奖励的第三层次。
发展蓬勃
“志愿服务也是新时代正能量传递的途径,”进入讲座的第二部分,林立教授依旧神采奕奕的为大家讲解,“志愿服务的特点在于他的自愿、无偿、利他、公众;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自身发展价值、服务对象价值等方面。”根据这些核心内容,现今世界的志愿服务事业蒸蒸日上,涌现出不少极具影响力的志愿者组织,比如中国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
因为很多同学都是在福建省内做志愿活动,林立教授专门向大家讲授了福建省志愿服务的沿革,并介绍了我校在志愿服务方面的发展与成绩。闽江学院目前拥有24支志愿服务队,48个校外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项目90多种,累计60000余次,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奖项。
历史悠久
虽然志愿者这个词是舶来品,但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其源泉。比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积德行善”,佛家的“慈悲”,墨家的“兼爱非攻”等。不论怎样,志愿精神实质都离不开奉献、有爱、互助、进步。新时代同样需要志愿精神,因为这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纽带。此外,构建和谐社会,搭建道德实践社会化平台,夯实核心价值大众化基石也需要志愿精神发挥作用。
实现价值
大学生作为社会里最具活力的群体之一更加应该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林立教授所言:“人,生存在世上,都肩负着责任,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前往听讲座的陈昕妤同学表示应该多开设类似的讲座,一则可以更多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再则也可以增加学习之外的乐趣。